春節臨近,鮮紅欲滴的草莓成為水果市場的寵兒。如何讓草莓高產而品質不減,是草莓種植戶最關心的問題。本期《實用信息》特為農民朋友介紹一種豐產新技術。
草莓要想豐產,一要有好的、適合的品種,二要看栽培技術。傳統的草莓栽培方式是地栽,但地栽多年,就產生了諸多弊端,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首先,一旦這塊耕地連續種植3年以上,土壤中的致病微生物就會增多,草莓會出現常見的病害、毒害,像白粉病、紅蜘蛛等。其次,土壤鹽漬化會加重,可能灼傷根苗。同時還會出現自毒現象。自毒現象是指同科植物的生長產生抑制,即在種群密度過大時,會引起有些物種的抑制物分泌,而自動調節種群密度。
由北京市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路河及其團隊于2011年自主研發的草莓半基質栽培技術,經過5年科研試驗、示范等工作,已于2016年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該項栽培技術不但改良了傳統地栽方式,而且結合了近年來在日本、荷蘭、美國等國家開發并成功應用的高架基質栽培方式,是將兩種方式的優點充分挖掘,根據普通莓農的生產實際研發而來的。
“半基質”是這項技術的創新之處,即用一半基質土、一半土壤培育草莓苗,具體來說,就是在溫室地下安裝栽培槽,栽培槽橫截面呈正梯形,槽內下部是土,只在上部裝填基質。在填充土壤時,將土壤填成三角形,占半個栽培槽,然后在土壤上鋪滿基質土。采用半基質栽培技術,因上層鋪的是基質土,每年種植季結束后,通過基質的清洗、消毒等步驟,可有效解決土壤連作障礙,減輕土傳病害的發生。據了解,該技術不僅攻破了土壤連作障礙,還使得每個大棚增產30%。據了解,經過2015年底連續多天的低溫霧霾,半基質栽培模式因其保水、保肥、保溫效果好,穩定根系和改善微量元素供給比傳統的基質栽培具有優勢,以此模式栽培的草莓生長表現良好。從開始結果到春節,半基質栽培溫室的畝產量為415千克,傳統土栽溫室的畝產量為336千克,而架式栽培溫室的畝產量僅為185千克。
然而,目前,許多農戶還在采用高架基質栽培,對此,路河表示:“我去日本考察過他們已經成功運用的高架基質栽培技術,這個技術有我們條件達不到的地方。比如,日本采用完全基質土,成本不是我們的所有農戶都能擔負起的,再者,人家的日光溫室有先進的溫控設備,我們大部分農戶沒有購買溫控設備的能力。”
讓我們來聽聽昌平莓農吳運玲采用這項新技術的體驗。吳運玲種草莓已有20多年,她的草莓園中22個大棚,其中20個已于2016年8月份改造成了半基質栽培模式。自從改成半基質栽培模式,她感到種植上輕松了許多。減少了基質的使用量,不需要投入過多水肥;采用石膏板材,栽培槽可以反復使用5年以上,避免每年重新作畦;同時避免了土培因澆水導致的草莓畦塌陷變形,更加適合城市觀光農業。
她算了一筆賬,“原來每個大棚每年打壟的人工費就要480塊錢,旋地、安放滴管、起壟每年每個大棚還需要再投入780塊錢。按20個大棚算下來,5年下來至少要126000元。換了半基質栽培以后,這五年只要一次性給每個大棚投入5000塊。前前后后能算得出來的,就省了2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