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問題,我有一個問題,我有許多問題……
有問題?與其糾結,不如來問他。
請把困擾你的問題寫成2000字以內的信,寄給本刊特邀“知心哥哥”——夏烈老師;而他愿做一名“信使”,邀請一位合適的“神秘答主”,來與你筆上對談,一起“為愛找方法”。
請將信件寄往“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號中學生天地雜志社”,收信人注明“夏烈老師”;或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責任編輯(郵箱就在本頁底)
“為愛找方法”的神秘答主:
您好!
我先來介紹一下自己吧!3年前,通過老師同學的介紹,我開始接觸劉慈欣的小說《三體》。說實話,我絕沒有想到它給我帶來的震撼與啟發會如此之大,此后,我就發自內心地愛上了科幻文學。
科幻文學能將科技的銳利與文學的詩意相融,塑造出基于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無限可能。作為一個喜愛科幻的青少年讀者,關于科幻,關于未來,我有很多問號,想要與人分享探討。比如:未來,究竟是變得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糟?
在閱讀中,我發現大多數科幻作者對未來的態度是樂觀的。他們認為人類的力量不足以破壞整個生態圈的穩態,而且有能力預警與應對各種災變。但劉慈欣的作品,卻有一種悲天憫人的高遠情懷,常常傳達出宇宙的殘忍、冷酷,而人類只是讓宇宙的熵略微升高的渺小存在。許是受了他的影響,我對天際之外的浩瀚宇宙,有著深深的敬畏與濃濃的好奇。
確實,我們如今仍被環境所制約。而環境的惡化,更是威脅到了不少物種的生存——也許不久后就是人類?,F在地球上的資源日益枯竭,環境修復的速度,遠遠低于人類破壞的速度。所以我大膽地設想:要為未來尋出路,頭頂的天空之外也許真的是個去處。移民外太空并不可能馬上實現,找到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也希望渺茫,但人類向外探索的腳步理應越來越快,遠方無數綺麗的星系在等著我們去探索。
也許像我這樣為“人類的未來”而操心顯得有點可笑。但我早已立志,要努力讓我所熱愛的世界,獲得越來越光明的未來。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文章中給出一個“技術爆炸”的數學圖像:一條像是指數函數的曲線掉頭向下,用以描述人類技術發展的速度。這個圖像指出,將現在的人放回10年前,他會比從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時間回到10年前的人更感到驚奇。文章作者提出了這樣的質疑:人類社會究竟能否承受變遷如此之快的科學技術?過快的科技發展,也就是技術爆炸,有沒有可能把文明社會引向混亂與崩潰呢?
我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好些天,真的擔心周圍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危險,直到一個新的想法在腦海中萌生:歷史上每一個令人驚奇的發明創造,都伴隨著質疑和反對,甚至會有“這東西會毀掉我們”的說法流傳一時,但它實際上卻并非如此。比如原子彈的發明,讓當時的人們對未來充滿悲觀,但人類并沒有因此毀滅,反而越來越依賴“核能”。那么現在也一樣,不斷出現的新科技,總能帶給我們更棒的未來。
請您不要取笑,我腦海里經常會有這樣稀奇古怪的思考。只是年歲還輕,閱歷太淺,有很多思想尚不能成形,有很多困惑仍沒有頭緒。有一個在劉慈欣小說中被反復提及的問題,我也一直在琢磨,可似乎想破腦袋都找不出很好的答案,這也是我想要請教您的———
宇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杭州學軍中學 馬程田
劉慈欣習慣朋友們叫他“大劉”,好像那樣他就永遠不會老,不會成為“老劉”。也許因為愛科學,愛文學,愛思想與幻想,有愛的人便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觀察劉慈欣好多年后,我更加確認了這一點。與他的友誼是讓我覺得極踏實的那種,這與工科人的氣質有關。無論名氣多大,“大劉”始終樸素誠懇,在這個時代難能可貴!于是將粉絲的信交付給他,本身就是一樁言而有“信”的美差。
——你們的信使 夏烈
程田同學:
你好!
很高興你喜歡科幻小說,也很高興科幻能夠讓你有這樣多的想法。我一直相信,如果科幻小說能夠讓讀者向著更遠更深的方向思考,那就是成功的。
我贊同你對科幻文學的評價??茖W技術充滿詩意和美,只是這種美隱藏在方程式中,不被一般人所理解??苹眯≌f恰恰是把科技作為故事資源,從文學角度表現科技之美。其實世界上最精彩的故事是由科學講出來的,但要真正讀懂這些故事,光看科幻小說是不行的,要理解科學本身。
科幻小說是可能性的文學,它把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呈現出來,讓讀者欣賞,但具體到哪種可能性最終會變為現實,不是科幻作者能夠指明的。準確地預測未來是十分困難的,我們的今天,就是過去所面對的“未來”,但不論是科幻作家還是未來學家,都沒有準確地預測到今天的樣子。上個世紀曾經誕生過3個充滿科幻色彩的新技術:核能、航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未來將改變世界的是前兩項技術,而計算機,有學者認為全世界只需要5臺就夠了。但事實上,正是計算機技術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你關心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的未來也確實寄托在科技之上??茖W技術有它的負面作用,就像糧食一樣,糧食也有許多負面作用,以及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問題,但離開它,我們是無法活下去的。
地球生態圈是一個自組織的耗散系統,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中總體的有序度在下降,即熵在增加;而地球生態圈卻是一個有序度增加而熵減小的系統,這很像一個生命體。地球生態圈時時處于動態和不穩定之中,隨時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有點像生病和衰老),更重要的是,同所有生命一樣,它的壽命是有限的。我們覺察不出地球生態圈的衰老,是因為與單個生命體相比,它太龐大了,它的壽命是以地質紀年來計算的。雖然漫長,但總有終結的時候。其實可能早在地球生態圈壽終正寢之前,氣候和海洋系統所發生的巨變,已使這顆行星的表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
所以,在長遠的未來,人類文明的唯一生路是沖出地球搖籃,在太空中開拓生存空間。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恒星際航行還是一個遙遠的夢幻,但行星際航行的技術已經初步具備。在太陽系中,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整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10萬個地球的人口,這個新世界在召喚著我們。大航海時代塑造了現代世界,而目前人類正處于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喚醒深藏在血液中的開拓精神,勇敢地到星空中尋找地球文明的未來,科幻小說正是這種精神在文學上的反映。
我可以用一個笨拙的比喻來描述科幻小說:假想你所在的城市就是整個宇宙,銀河系就是你身處的那幢大樓,太陽系是大樓的地下室,而地球就是地下室里一個窄小的儲物間,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這個儲物間里,儲物間的門鎖十分牢固,我們在有生之年不可能打開它。傳統的文學認為儲物間就是一切,專注于描寫儲物間里人們的生活,刻畫他們的愛恨情仇;科幻小說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知道大樓和整個城市的存在,雖然門仍然緊鎖著,但它用想象力走出了儲物間和地下室,走上樓頂鳥瞰城市壯麗的風景,甚至走出大樓融入城市,逛商場和公園,結識各種各樣的人……它讓身處狹小空間中的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讓他們的思想馳騁在廣闊的時空中,讓其中一部分人產生沖出儲物間的強烈欲望,這些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會將這種欲望付諸行動。
愿科幻給你帶來更多的思考以及行動的力量!至于宇宙的目的,它就像生活的意義一樣,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需要我們每個人用一生去探求!
2017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