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強
十月榕城,既有艷陽的高照,又有秋風的送爽,既有滿樹的綠蔭,又有豐碩的成果。在這美好時節的10月29~30日,第四屆“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小學語文專場在福州市倉山小學舉行。活動由福建教育出版社、臺北教育大學聯合舉辦,《新教師》編輯部、福州市倉山小學承辦。海峽兩岸的專家、名師以及1300多位一線語文教師歡聚一堂,圍繞“把握語文核心素養,注重學習策略指導”的主題,進行了“一次敞開心扉的交流研討”,共享了這場“跨越海峽的教學盛宴”。三位著名教授做了精彩的講座,分別是: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基礎教育”研究與“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始人、“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師》雜志顧問葉瀾的“教師發展與教育改革”主題演講;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臺灣十二年語文教育綱領研修委員楊裕貿的“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生導師、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九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國際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學會副會長潘慶玉的“聚焦想象力:核心素養視野下的閱讀教學改革”主題演講。這些講座既有高端的前沿理論,又有新穎的教學案例;既關注教師的發展狀態,又切入當下的核心素養;既有教育原理的分析,又有語文教學的輔導。這些精彩講座給與會者以深刻的啟迪和方向的導引。來自海峽兩岸7位名師、新秀演繹了精彩的教學。既有大陸本土的創新課堂,又有海峽對岸的清新教學。真可謂大腕出場、名師云集,主題集中、異彩紛呈。下面就活動中名師、新秀的教學,做掃描與觀感。
一、臺灣同仁的教學:吹送海峽對岸的清新“海風”
海峽兩岸交流研討的重要特征和獨特價值,就在“海峽兩岸”四個字上。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海峽兩岸的語文教學顯示出較大差異。臺灣小學語文是怎么教的,這對大部分無法“漂洋過海”的普通教師來說,是神秘而新奇的,以致有“窺竊”的欲望。這也是每次活動,總會一呼“千”應、觀者如潮的原因之一。“差異是一種資源”。海峽兩岸語文教學上的差異,成了兩岸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重要資源。本次活動中來自寶島臺灣的兩位教師展示的兩節公開課,向我們吹送了海峽對岸的清新“海風”,帶給我們如何凸顯語文本體、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諸多啟迪。
1. 陳彥沖老師執教的《耶誕禮物》:閱讀策略的精準定位與精確落實。
陳彥沖老師是新北市板橋區莒光小學教師,他執教的臺灣南一版語文教科書第九冊第三單元“作家風華”第十課歐·亨利短篇小說《耶誕禮物》,有以下突出特點。
(1)語文核心目標定位精準。
陳彥沖老師把這節課的教學核心目標定位為閱讀理解的重要策略之一——“預測”,“引領孩子們運用其背景知識與文本訊息間的協調性,評估文章內容后,試著找出文本中可能埋下的伏筆,提出多重假設并逐一檢核”。“使其能在閱讀中證實自己的預測,進而產生成就感或是未能預測正確時所收驚喜”,從而“喚起大腦主動閱讀,激起閱讀興趣”。這種目標定位,對于小說文本和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精確、具體而合適的。執教者所作的說明中,已經蘊含著教學的基本內容和運作策略,也指出了這種閱讀策略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的長效作用——“激發興趣、主動閱讀”。
(2)教學實施過程精確集中。
陳老師的整個教學,幾乎是心無旁騖地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層層剝筍地揭開“預測”的面紗。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陳老師都分別在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處停下來,讓學生說出自己此時的預測,并追問是在什么地方、根據什么做出的,再相應小結預測的類別:或是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是平時的社會見聞,或是課文的內容情境。隨著閱讀理解的推進,學生預測的結果與文本內容有了越來越密切的關聯。最后,教師告訴學生要如何對待自己的預測結果:如果與預測相吻合,表明自己線索掌握正確并與作者想法一致;如果與預測不符,則有改寫故事的可能,帶來自己的創造。在學習“預測”的同時,教師也引導學生感悟人物的內心情感;課堂總結時,不但梳理了語文學習收獲,也進行了人文教育,做到在語文技能學習的同時,進行靈魂的打造。就這樣,“預測”這一小說閱讀理解的策略,融進學生的個體語文經驗,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2. 周理慧執教的《尋隱者不遇》:詩情詩境的建構解構與詩心喚醒。
周理慧老師也是新北市板橋區莒光小學教師,她執教的是臺灣南一版語文教科書第九冊第三單元“作家風華”第八課《漫游詩情》“三首五言絕句”中的最后一首《尋隱者不遇》。資料顯示,這首詩“編入習作的閱讀指導”,同時還納入洛夫和余光中以對賈島原作的同名解構新作。本課教學主要目標,是通過對這首古詩和現代詩人同名詩作的深入閱讀,“對作品再解構,重新定義,聯結經驗,形成一種新的創造性文字”。正是這樣,使周老師的這節古詩教學課別具一格。
(1)原詩教學:在場景還原中體會詩歌意境與語言張力。
在學生大致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每句詩中的人物,在詩句中填上主詞”。又引入學生熟悉的古詩《清明》互文補充,在學生作答后,用多媒體課件系統呈現“問答”的具體內容;接著讓學生思考:“找不到隱者,想象一下他到底去哪里、做了什么?童子為什么說不出師父去哪兒?猜猜尋訪不遇的心情。”并抓詩中的“蒼松”和“白云”,感悟“隱者”的風骨與高潔;抓住“深”,領悟“隱者”的神秘。這些,不但使學生感悟了這首詩“對話場景”的特征,也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體悟隱者的神秘和高深,感受本詩的語言張力,為下文“解構”教學打下基礎,提供想象的空間。
(2)新詩教學:在對比閱讀中融入個人經驗與讀者創造。
通過洛夫和余光中兩首同體現代詩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他們在同題詩歌中表現的不同情感,再思考:他們分別抓住原詩中的哪些地方來想象和描述?并補充他們的生平資料,體悟這些描述與詩人個人經驗之間的聯系。這些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對大陸的學生也許有點陌生,但是,教師總是循循善誘地讓學生有所領悟與思考。最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自己進行再創作,還出示臺灣學生的同題詩作,激發學生抒寫的信心。
從以上兩節課可以看出,臺灣教師的教學學科本體更加凸顯,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教學更加大膽、到位和有體系,課型和教學風格更加多樣;教師的教風也更樸實,與學生之間的心態和對話更平等;課堂氛圍也更自由和輕松。這些,無疑是當下大陸語文教學應該吸納和借鑒的。
二、大陸名師的實踐:語文教學思想的創意展示
通過觀摩,研習名師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精湛的教學技藝,是活動的又一目的。本次登臺展示的兩位省外語文名師,都有著自己的教學思想、理論體系和教學風格,而且都有與時俱進的開放心態。他們都展現了自己的教學思想、風格在新時期的發展。
1. 管建剛老師執教的《陶校長的演講》:揭示“演講”和“文本”的言語秘妙。
(1)根據文體特征,確定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框架。
管建剛老師閱讀教學的主張是“指向寫作”。《陶校長的演講》是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講稿,編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屬于實用性文本。這類文本的特征和價值,不在情感的抒寫而在實際的效用。而且從“語用”的角度看,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領悟“對誰演講”“演講什么”和“怎樣演講”,其中“怎樣演講”是重點,涉及“篇章結構、句段連接和遣詞造句”等。管老師當然深諳此道。因為這篇文本的獨特之處是以“問”為主要形式來引發學生思想省醒和行為改進,所以,管老師就以“問”作為教學的總體抓手和框架。
(2)采用多種手法,揣摩表達精妙,滲透人文教育。
一是抓住“問什么”,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4個問句,提取其中的關鍵詞語,弄懂作者所問的4個方面。又從問句的相似中,領悟作者問法的“故意”精心。二是抓住“為什么問”,引導學生找出課文首尾的句子,領悟首尾呼應的篇章結構。三是抓住“問”后“怎樣辦”,精讀重點語段,隨文理解“自覺持久、“科學合理”“公德”“私德”“‘真人”等重點詞語,滲透人文教育;引導學生感悟段落結構特點:“問什么——為什么問——怎么做”。四是進行“問”的選擇和排序,感悟段間結構的精妙;在學生出現困難時,引入中央首長接見外賓的順序安排,減緩學習的坡度,突破教學的難點。
(3)創設角色氛圍,進行“演講”練習,促進語言內化。
我們的閱讀教學是很注重朗讀的。但是,這節課中管老師并沒有要求學生朗讀或指導朗讀,只是在理解有關句段后,要求學生來當校長,用校長的語調和神情來“演講”。這其實是朗讀的極致——讓朗讀恢復生活本來面目,讓語言體現生活的原生形態。而學生也在說得像模像樣的“演講”中積累內化了語言。
2. 周益民老師執教的《夸父追日》:實現“語用”和“文化”的交相輝映。
(1)教學內容確定:兼顧“語用”和“文化”。
周益民老師是詩化語文的首創者之一,后來成為兒童閱讀的推廣者,他很注重語文教學及兒童閱讀中的文化融入。《夸父追日》是個神話故事。作為神話,它有神奇的想象;作為故事,它易于講述;它從悠遠的古代走來,又帶上了神圣的色彩;它在靠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必然依附上各種語言載體,產生各種“版本”。周老師深刻理解神話的這些獨特之處,確定出“語用學習”和“文化熏陶”相互兼顧的教學目標:運用“理清大結構”與“說清小細節”的方法,講述這個神話古詩;讓學生感受神話的神奇與神圣,初步領略中國神話的崇高和壯闊。整節課按照“講述+拓展”的思路展開教學。
(2)教學過程實施:整合“語用”和“文化”。
一是在掌握故事講述方法中滲透語言文化。在聽教師生動講述、學生初步把握文本主題后,周老師馬上轉入本課核心內容的教學,而且不惜花費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理清“大結構”,把故事講得富有條理;引導學生理解細節內容,把故事講得豐富生動;同桌練習后上臺講述,在互動評價中提高講述的技能。接著,周老師用江蘇話講述故事片段,在學生產生新奇感后,要求學生也用福州話講述。當學生大部分不會說時,周老師適時地告訴學生:方言也是一種文化,保護方言也是保護地方文化。最后出示文言版《夸父追日》,讓學生理解誦讀,感知故事的又一語言載體和源遠流長,感受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二是在故事的解構拓展中感受神話文化。首先出示夸父逐日的4種不同原因資料讓學生比較,思考選擇“哪種原因更有意思”。這種選擇的意義不在答案本身,而在于選擇過程中感悟神話的豐富和壯闊;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的夸父形象,實現學生對神話文本的解構和創造,激發了學生的閱讀創造。
課改以來,“語言文字就是一種文化”的口號不絕于耳,但是,實施起來往往空泛和虛無。周老師這節課,把“語言是一種文化”理解得這么具體,落實得這么到位,引導得這么深入淺出,實在難能可貴。
三、福建新秀的課堂:追尋“語文素養”的落地生根
作為在福建舉行的觀摩研討活動,舉辦者當然不會忘記給福建的名師新秀提供平臺、展示風采。
1. 陳智文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經典老課的學習中凸顯“語文核心”。
(1)內容定位:明確“反復敘述”為核心。
陳智文是福建一位比較成熟的優秀教師。他有自己的教學主張,也有相應的教學運作和理論構建。本次執教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被無數公開課演繹過的經典課文,如何在“培育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出的新特色,最重要的是取決于教學內容的新定位。陳老師確定的三點教學目標中,大致對應近年來得到倡導的目標制訂的三個方面。一是“語文普通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掌握由生字組成的新詞”;二是“人文教化目標”:“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關心人物的命運”;三是“語文核心目標”:“感受童話想象的魅力,體會反復敘事的作用”。而且,最后這一點,是課文教學是否凸顯學科本體,促進學生實實在在學習語文的重要標志。教學中,教師以“核心目標”為統領,來帶動其他目標的實現。
(2)布置自學,理解“反復敘事”的語段。
在這篇文章中,“語文核心目標”所依賴的語段,顯然是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語段。陳老師布置的“課中共學單”中,要求學生完成三個操作:一是填表,概括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產生的想象;二是思考,作者為什么不寫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時就看到了奶奶;三是朗讀,選擇最感動的一次幻想描寫,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自學感知課文(教材)重點的語用方式。
(3)組織交流,感悟“反復敘事”的奧秘。
全班交流時,陳老師通過共學單中“問題二”的討論,引導學生感悟反復敘事講究排列的順序;通過每次擦燃火柴異同之處的比較,理解小女孩的越發寒冷和孤獨,感悟反復敘事對主題的深化和描寫的詳略;通過第一次擦燃火柴的精讀品味,體會小女孩猶豫的心情,進而理解她的“極度貧困”而又“極度寒冷”,感悟段落的結構特征。至此,在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系統學習了反復敘事的“語用”奧秘。
2. 兩位后起新秀的課堂:在體現“核心素養”的路上探索前行。
(1)趙舒妮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抓住關鍵詞句表達讀書感受。
這節課,力求引導學生“學習通過抓住文中關鍵詞句表達自己的讀書感受”。首先,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自學找出自己認為的關鍵詞句,再引導他們從各自找到的眾多句子中,進一步關注其中更重要的語句。接著,教師抓住課文中的疑惑點組織學生討論,用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來評判學生的理解結果,發揮了關鍵詞句在課文解讀中的作用。對課文疑惑點的討論,教師能夠做到“尊重文章基本價值取向前提下的多元”,體現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尊重,也深化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另外,這節課中“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打造,改變了長期以來學生個體苦學的狀態,使他們隨時能得到同伴的幫助和鼓勵,享受集體的溫暖和學習的快樂,有利于學生良好心態和人際關系的形成,使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成為優質心理的打造過程,值得倡導和仿效。
(2)鐘健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人物特征把握和語言智慧感悟相互交融。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被確定為:通過朗讀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并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教師采用“舉一反三”的方式來組織課文主體部分——“細讀課文,思考領悟”的教學。首先引導學生精讀第一個故事,通過思考、討論“晏子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感悟晏子語言的巧妙及其思維邏輯。再遷移學習其他兩個故事中,進一步感悟晏子話語中的言語智慧。這樣,既節約了教學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到了“此時此刻、此種身份”的晏子,為了保護國家和個人尊嚴,所說話語的邏輯特征、語式選擇和用詞分寸,實現了“言語智慧”的感悟和人物特征的把握的同構共生。
活動只有短短兩天,研討卻將長久進行。隨著海峽兩岸教學交流的不斷深入,“同根同源同文化”的心理認同也不斷地加深,語文教學上的各種“差異”,將不斷轉化為優質資源,生發長久性的互補。海峽兩岸的教師,也將不斷地革新語文教學思想、創新語文教學運作,中華民族的母語教育水平,也將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