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
中國是詩的國度,優秀的古詩文堪稱中華文化的瑰寶與重要標志,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巨大的審美價值和潛在的育人功能,是值得終身學習與傳承的文化資源。為此,各版本的語文教材亦收入了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但當前的小學古詩文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古詩文的教學測評形式單一、枯燥乏味?!澳阏f我聽”、死記硬背等現象依然存在,固定模式單調重復,消磨著學生的學習熱情?!翱际裁矗淌裁?;考什么,學什么”,這一順口溜折射出測評對教與學的影響。如何發揮教學測評的診斷、激勵、調控功能,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其語文素養,培養其人文精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小學古詩文教學評價的建議十分明確:“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庇纱丝梢姡瑑H憑背誦、默寫顯然不足以擔此任。在實施新課改十余年后的今天,古詩文教學測評應有其“活”的姿態。
一、時機“活”一點
測評的時機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教學前的測評便于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學中的測評利于及時掌握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案;教學后的測評則多用于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目前,人們往往注重教后的測評,而忽視了教學前、教學中的測評。教學是動態進行的過程,把握時機,及時、靈活地進行測評能更好地引導、調動學生學習。
在古詩文教學之前,教師不妨先組織一次測評——指名朗讀全詩,說對詩人、寫作背景等的了解。學生進入課堂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學習《贈汪倫》之前就知道李白,并讀過李白的詩;在學習《憫農》之前就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耳熟能詳。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睆膶W生的“已知”出發,以學定教,教學將更具針對性。
深入古詩文學習過程中的相機測評則更有必要,尤其是在學生易混淆處,或是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刻處。以《學弈》為例,全文僅83字,“之”在文中出現6次,且意思和作用也不盡相同。如,在“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中作助詞“的”,在“思援弓繳而射之”中作代詞指天鵝,在“雖與之俱學”中作代詞“他”指前一個人。若課文學完后再行檢測,不利于學生掌握,教學過程中適時進行檢測,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文“因詞解字,因句釋詞”的基本原則。
再如《宿新市徐公店》詩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一句,關于“走”的意思,教師可以提供若干解釋條供學生選擇。“不憤不悱,不啟不發”,這一小小的檢測,引發了學生的好奇,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原來,此處的“走”字并非如今常用的“行走”之意。觀其金文字形,逼真抽象出擺動兩臂跑動的人形,下部像人腳,合起來表示人在跑,字的本義就是“跑”。明白了“走”的意思,對學生理解詩句、想象畫面、感悟詩人情感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二、形式“活”一點
為考查學生記誦積累古詩文的情況,以及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教師多采用背誦、默寫、填空的方式進行檢測。但事實上,純粹背誦、默寫只是“積累”的一方面,并不能與“積累”畫上等號。真正的“積累”,應建立在了解古詩文意思、領悟詩人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并能將所讀所背在語言實踐中恰當地運用。因而,為促進真實有效的積累,測評的形式須得“活”一點。
1. 誦一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對小學三個學段的古詩文學習提出的要求不同——第一學段“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則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三者的共同點是——“誦讀”。對小學生進行誦讀古詩文的測評,考查其字音、節奏是否正確,以及對古詩文的領悟程度,意圖促使其在誦讀中理解、感悟、體驗,并傳承中華民族的吟誦傳統。考查時,應避免生硬機械的模仿,而追求理解基礎上的吟誦表達,可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比如,考查誦讀古詩《竹石》時,一學生以高亢的語調讀得鏗鏘有力,另一學生則讀得沉穩而不失堅定。教師分別問其原因。讀得高亢的學生答:“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風,我要響亮地告訴它們:我不動搖!”另一位則說:“我在告訴自己,只有深深地往下扎根,我才能站得穩,站得牢!”二人的處理方式不同,卻都將自己帶入詩歌,讀出了對竹石品質的理解,因而無對錯之分,都應予以肯定。
2. 演一演。
表演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將所學的古詩文以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能激發其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且有助于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體驗。以《秋思》一詩為例。詩人張籍借助寄家書這一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片段,細膩而真切地表達出濃郁的思鄉之情。詩歌寓抒情于敘事,頗具場景性,適宜表演。教學中,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成立“劇組”,以“演”代“講”,以“演”代“測”,鼓勵學生自己解讀、自己感悟。為使團隊取得好成績,學生們積極投入學習中——“洛陽城里見秋風”如何呈現?“秋風”如何“見”?詩人“見秋風”會怎么想,怎么說?“行人臨發又開封”,“開封”幾次?每次“開封”后,詩人會如何做?諸如此類的問題引發了“劇組”的思考、討論,激活了全體成員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參與和自主學習,避免教師的瑣碎解析,這是比“演得像不像”“演得好不好”更可貴的。
3. 用一用。
無論是紙筆檢測,或是口頭測評,都應積極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將古詩文中的經典句段、成語典故等進行運用,使之融進學生的語文生活,積淀成文化基因。而恰當運用的基礎,正是充分地理解、記憶。
用所學的古詩句談閱讀感受,是運用形式之一。如閱讀《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后,讓學生引用恰當的詩句贊美文中的掃路老人。學生的答案不盡相同。有的引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贊老人老當益壯,老有所為;有的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贊老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樣,既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又鞏固了對古詩文經典語句的記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想象畫面說、寫故事,也是一種運用。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教學《楊氏之子》一文,就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加上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將文章補充得更生動。在此基礎上,還可引導學生進行古文與現代文比較,體會其中之妙。運用的方式很多,諸如“提供語言情境寫詩句”類題目,既考查學生記憶古詩文的程度,還能考查學生理解與運用的情況。
三、警惕“活”的誤區
讓教學測評“活”一點,并非脫離課程標準,無視古詩文教學的主旨,罔顧學段特征,而應該“活”得適度,避免陷入誤區。
1. 不為“積累”而積累。
曾見到這樣的題目——
請寫出三句帶有“在”字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寫出一句與“長江”有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寫出含有“鳥”“語”“花”“香”的古詩句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題者的初衷或許是考查學生積累古詩文的程度,只有背誦的古詩文達到一定數量,才能從中提取出題目所要求的詩句;也只有背得滾瓜爛熟,才能準確寫出相應的詩句。但是,細細推敲,不免困惑:學習古詩文僅僅是為了記憶?能脫口而出帶有“在”字的詩句有何意義?學習古詩文,不應為“積累”而積累。
2. 不為“應用”而應用。
這是一道提供語境填詩句題:這次競選又失敗了,我十分沮喪,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費了多少時間!我什么時候才能?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呀!
命題者提供的答案是“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連起來讀之——“我什么時候才能‘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呀!”甚覺生硬,語病明顯。即便學生能勉強“套”上,并得到相應的分數,對其語感的培養亦無益處。專為“應用”而生造語境,可謂牽強。
3. 不為“活”而罔顧學情。
你知道以下詩句中加點的字詞具體指的是哪個人嗎?請寫在橫線上。
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西辭黃鶴樓。___________________。
卻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的意圖或許是考查學生對所學古詩的理解程度與記憶程度,學生必須快速地由詩句回憶出完整的古詩及其意思方能作答。不過,如此題目對于小學生顯然難度太大。若說聯系詩題可知“客”即“辛漸”,“故人”系“孟浩然”,但小學生怎能寫得出杜甫的妻兒姓名?若只填“妻子、兒子”,顯然與題目要求又不相符。可見,如此檢測脫離學生的實際并不可取。
總之,加強和改進古詩文的教學測評,對促進學生更加扎實地學好古詩文,豐富文化積淀,提高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每位語文教師的應擔之任。我們要努力走出古詩文教學測評的狹窄空間與各種誤區,用靈活手段豐富測評形式,提高測評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北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