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霞
摘要:中學教學的基本特點是用“教材”教,教材是教的依據,也是學的依據,更是考的依據。所以,政治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就成了其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它也必然成為衡量與評價一個政治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政治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關鍵詞:教師;教材
但在現實生活中,對教材的把握存在著以下三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一是對教材的把握缺乏“精”度,不能深入教材,易流于膚淺。這種情況往往與有些教師認為中學教材簡單,教學要求也“低”,沒有東西可以研究更無“研究”之必要;一本教參用上一輩子,一種經驗用上二十年,駕馭教材的能力基本停留在某一種水平而難有改變。這實際是不肯鉆研教材的表現。
二是與第一種情形正好相反,雖然比較重視教材,尤其是對細節的把握比較重視,甚至近于繁鎖,但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卻缺少應有的高度。結果是學生負擔重,但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
三是不能準確把握教材的“情感”厚度。幾乎所的的政治教師都會忽視這個問題:教材是有情感的,尤其是政治教材。政治課的特殊性決定了這一點。但很少有政治教師在理解與把握教材的時候會專門留意這個問題:如何把握、挖掘與利用教材的“情感”容量問題。
對教材的駕馭總的要求是六個字:進得去,出得來。走進教材是第一重目標,超越教材是最終目標。針對以上幾種情況,筆者以為,要提高政治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以提升教學效率,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應該正確把握三個“度”,即宏觀的高度、微觀的精度和情感的厚度。
一、從宏觀上講,對教材的把握要有高度這主要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是深入,二是淺出
所謂深入,主要是指教師不但要能夠準確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識(每一本書、每一單元、每一課到每一框都有這個問題),而且要準確把握教材文本背后的思想高度。
新教材的呈現特點是知識“碎片化”傾向(編寫的出發點強調了生活邏輯為起點),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甚至許多年輕教師在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也感覺“捏”不準、“拿”不住。這對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必修1《經濟生活》這本書大家都會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個內容為基點來展開整本書的復習,但如果在復習中能把握經濟生活的“國強、民富、企業興”這一條主線:企業是經濟的細胞,以人為本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國家的強大則是個人與企業興旺發達的前提。這樣,學生對整本書的主干知識的把握、知識體系的構筑可能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其次是要“淺出”。這主要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深入難,淺出更難。大學中水平最高的教授往往也是講課最通俗、最形象的,反之,滿口深奧的術語,講得學生暈頭轉向,往往是自己也搞不清的角色。中學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其對教學“淺出”的要求更甚于大學。
我在上《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一課中處理認識真理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這三個知識點的時候,分別用“艱難、崇高、信心”這三個詞來“轉換”。這三個轉換,非常貼切的處理了教材中第48~49頁的三段話。即:“反復性——艱難、無限性——崇高、上升性——信心”。看起來是三個很平淡的“轉換”,如果沒有讀過一些哲學原著如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的話,肯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二、從微觀上講,對教材的把握要有精度
1、教材正文的文本,把握須“嚴謹”。如必修1中的《公司的經營》一課中,對企業的不同責任的描述,除了對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要區別,實際上還有二對關系要區別清楚,對照正文37頁和39頁小字中對合伙企業的理解,可引出第二對要區分的關系:無限責任與無限連帶責任的區別,再結合正文37頁二句話:“一人有限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有限”但“連帶”之責任),可發現第三對需區分的關系:有限連帶責任與無限連帶責任。
教師沒有對教材的嚴密深入的理解與把握,學生的思維如何會深入?教師嚴謹,學生才會嚴密。至于有不少教師把必修一中“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這句話解讀成“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則更是低級的錯誤,更是不應該。
2、教材的輔助文部分,定位須準確。把握這部分內容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其“輔助”功能,為正文的學習服務,盡量減少學習中的“盲點”與“死角”,掃清“難點”,以提高學習效率。
如必修4《生活與哲學》這本教材,輔助文可能是最需要關注的,往往是某些教學的“盲點”之所在,而這往往會成為考試的“命題”點,如以小字內容作為考試的素材,或者直接進入選肢中,成為學生的“軟肋”甚至是“死穴”。如87頁所引的費爾巴哈的話“自然神不是別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別的,就是人本身”。作為教師,不但自己要清楚,而且還要用最通俗簡單的語言,讓學生搞清楚。這當然還是一個對教材把握是否“深入”與“嚴謹”的問題。
三、從情感上講,對教材的把握要有厚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要求是中學政治課教學的最高要求。政治新教材本身的情感容量的提升必然對教師理解、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容量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最難的一點,但也是最富有創造性的一個工作。
如我校一位老師在上必修1《新時代的勞動者》這一課時,“勞動教育”這一點就做得很成功。她在教學過程中作了兩次現場調查。一是調查學生是否從事過體力勞動,是否喜歡體力勞動?二是調查大家對學校的每天見到的清潔工是否打過招呼,是否知道其姓和名?調查的結果“查”出了問題:有二個學生明確表示討厭體力勞動,有四個學生表示從來沒做過體力勞動,也不會做(所喜的是學生講的是真話)……這節課最成功之處就是把勞動觀念上到了學生的“心靈”深處。顯然值得我們借鑒。
如果真正把握住了政治教材的“情感”脈搏,其實,政治課也是可以上得有滋有味的……。教育,說到底是思想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動。只要你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出味道來,就可以做出樂趣來。
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把握教材是一個過程,一本書上二十年,就可以上出二十種滋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