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 要]教師要關注課堂生成,善于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敏銳地捕捉和靈活地運用課堂上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真實需要隨時調整教學策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使原本突然出現的“節外生枝”變成打造課堂精彩、激發課堂活力的催化劑,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
[關鍵詞]課堂;生成;活力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43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課程標準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這樣的課堂不僅是教與學的過程,還是師生生命涌動和成長的過程。那么,如何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抓住“意外”的問題,引出生成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期望學生按教案的預設做出回答,一旦節外生枝,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設的答案。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只是“演員、觀眾或聽眾”,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新理念下的課堂,應該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時期的教師,更要關注生成、駕馭生成,并尋找適當的策略,讓每一次課堂教學都無比精彩。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中有關平年、閏年的基本知識時,通過觀察、討論和交流后,學生突然出現了一連串的“為什么”。
生1:為什么閏年的天數比平年的天數多一天?
生2:通常四年一閏,為什么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
雖然這些問題和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關系不大,但教師不能因為這不是本學科的知識而置之不理,隨便找個理由搪塞過去。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要重視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滲透。教師如果在課前能預想到各種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及時建立教學資源的多元連接,形成豐富的資源庫,課堂上再借助“突發”的生成順勢引導,則可以跨越科目的藩籬,將學生的問題變成提高課堂效率的橋梁。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可以這樣處理:首先,教師根據事先收集的知識告訴學生,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是一年,精確測定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然后,教師帶領學生按一年365天(平年)計算,得到累積4年大約少算一天,再把這一天加在2月里,這一年就是366天(閏年),但這樣一來,每4年又多算了約45分鐘,每400年就多算了約3天2小時,因此規定整百年份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最后,教師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為何有“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這些較深奧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學科聯系中廣泛吸取豐富的營養,把握數學的精髓和內涵,還有利于學生真切地感受學科文化的魅力。面對課堂上的隨機事件,只要教師準備充分,從學生的“問題”拓展開去,原本是影響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意外堵塞”,便可以成為激發學生活力的“天賜良機”。
二、創設別致的情境,誘發生成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是生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一節課首先要從導入開始,精彩的課堂導入像磁石,能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別致的教學的情境,能迅速將學生由非學習狀態轉入學習狀態,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和滿腔的熱情投入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小明過了12個生日,而小明的爸爸才過了9個生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面對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大惑不解,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都躍躍欲試,迫切想知道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時教師板書課題“年、月、日”,并告訴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會知道其中的道理。
江蘇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辦公室王林教研員在《江蘇省小學數學學業質量分析報告》中指出:“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我們要堅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具體教學內容,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因此,適當的情境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學習中經歷感受、理解、表達和應用的過程。當然,創設情境時,要貼近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要有新意,要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難度要適中,要富有啟發性,把問題作為“引子”,使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三、借用思維的碰撞,點擊生成
課堂上有很多無法預料的精彩,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不能只停留在賞識層面,而要把這種“精彩”看作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通過即時評價、因勢利導,帶領學生走進更精彩、更寬闊的知識世界,從而拓展知識的外延,營造課堂的亮點。
例如,在教學“連續退位減法”時,教師出示題目:100-57。當大部分學生已經歸納出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后,一位學生展示了不同的算法:100-57=(97+3)-57=97-57+3=40+3=43。這種把退位減法轉換成不退位減法的獨創算法,得到了全班學生的一致認可,同時又激發了其他學生進一步的思考,于是,有學生提出了新的算法:100-57=(99+1)-57=99-57+1=42+1=43;100-57=(99+1)-57=99-(57-1)=99-56=43。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閃光,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發散思維在意外的生成中得到了培養。
其實,學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往往體現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及時地抓“彩”,根據學生思維動態轉化和生成的過程來開發學生的潛能,使突發生成的“星星之火”燃起學生創新的激情。葉瀾教授說:“教育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在日常教學中,只要教師細心留意,這樣的“精彩”就會時常發生,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以賞識的態度,順應學生的需要,合理利用生成,讓課堂教學充滿動態生成的美。
四、精心設計備課,預設生成
沒有生成的課堂,一切按部就班,顯得死氣沉沉;沒有預設的課堂,漫無目標,像航船在大海中沒有燈塔。因此,關注動態生成的課堂,并非要舍棄預設,并非要教師放棄備課,盲目、被動地開展教學。恰好相反,精彩的生成基于有目的的預設。教師只有在備課時認真解讀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全面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案,精心預設課堂高潮點,才能保證課堂上的生成合情、合理。雖然教師無法完全預見課堂上的一切動態生成,但是生成的觸點是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投射,只要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真實學習水平,預想學生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進行有的放矢的預設,就能衍生出有效的生成點。
例如,教學“三位數退位減”時,學生完成習題“1000-537”后,教師添加了“學生自己編一道一千減三位數的題目”的環節。學生寫出“1000-377=623”后,教師提問:“為什么個位、十位上都是用0減7,而結果個位得3,十位得2呢?”以此加深學生對退位減方法的理解。還有學生寫出“1000-921=79”,這時,教師就可以和學生討論:“這道題和前一道題的結果有什么不同?為什么結果會是兩位數?”
以上的教學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顯然,沒有高質量的備課,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課堂生成。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注意不要設置太多環節,以便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有多向的交流互動。
總之,課堂的活力來自教師精心的準備、情境的引導和學生思維的碰撞,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捕捉課堂教學中動態的生成,有效利用課堂上的這種“突然”,并將之轉化為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我們的教學就會充滿生命的氣息,我們的課堂就能演繹出無限的精彩。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