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軍
日前,浙江省海寧市專門就杭州至海寧城際鐵路建設這一重大事項增開人代會,這在海寧人大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詳見《浙江人大》2016年第10期《海寧:首次就重大事項增開人代會》)。在人代會上就事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體性重大事項作出決定,這在地方人大已有“破冰”,即便是海寧, 2012年的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就曾通過《關于加快以鹽官古城為龍頭的百里錢塘國際旅游長廊開發建設的決定》。但因某一重大事項而增開人代會的,不單是海寧,即便在地方人大也確實鮮有耳聞。
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與憲法第六十一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之規定不同的是,地方組織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即每年舉行一次是必須的,每年兩次也符合法理。只是大家囿于成規,還不太適應地方人代會一年兩次的常態化運行。2015年中央18號文件轉發《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加強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的若干意見》重申要認真開好縣鄉人大會議,依法合理安排會議次數和會期。意見進一步明確:“縣級人大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必要時可以增加。”何謂“必要”,筆者以為,這種“必要”就是人代會行使職權的必要。地方行政首長出缺,代理者已接近3個月,離下次人代會選舉還有5個月以上時間的,就要增開人代會進行補選,此謂人代會行使選舉權之必要;杭州至海寧城際鐵路建設是海寧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當屬海寧行政區域內的重大事項,前期論證備矣,就等進入集體決策程序后付諸實施,此時增開人代會將此項建設上升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此謂人代會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之必要。
代表穿著短袖參會,既新鮮又感責任重大,在審議中,來自鹽官的代表提出了調整線路走向的建議,雖然線路比原設計多了個彎,工作量也要增加,但從實際情況看很有必要。在場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立刻查看地圖,并表示將把建議帶回去再做實地考察和研究。此審議發言促使規劃更為完善。“規劃中部分相關數據對不上,為什么?”有代表提出詢問,在場的政府工作部門負責人立即進行解釋說明。全媒體的“即時報”,讓提出詢問的代表和身在場外的普通市民都解開了心頭的疑惑。此審議發言進一步凝聚了人心。“斜橋沿線8公里,積極支持工程實施,對于配套設施要跟村里早銜接,方便工作開展。”來自斜橋的市人大代表周富林如是說。此審議發言進一步積聚起力量。為充分發揚民主,大會共安排了3次分代表團審議,最終,“要進一步優化完善規劃建設方案,要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支持,要集中力量精心組織,要規范有序推進”。這些代表審議意見,都在反復推敲后被一一寫進決定草案。會議真正達到了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凝聚合力的目的,為大會最終作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決定打下堅實基礎。這樣的一次重大事項決定權的行使,對海寧加快建設杭州至海寧城際鐵路實屬必要。
當前,在地方人代會例會中,不少地方的人代會還僅限于通過政府、人大常委會、“兩院”工作報告及計劃、財政報告的決議,極少或者根本沒有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某一具體重大事項,重大事項決定權成為人代會行使職權的“短板”。如今,海寧市人大不僅為人民代表大會如何“拍板”重大事項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示范樣本,而且還為此增開一次會議,這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完善地方治理的重要體現。其疊加的標桿意義必將在地方人大發展史上留下重要印跡。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