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艱苦創業風帆 踏上自強奮進之路
20世紀50年代,年輕的新中國百廢待興,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鄧小平曾三次來到遼寧,為遼寧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世紀60年代,鄧小平三次來遼寧,在遼寧待的時間比較長,對遼寧的發展作出許多重要指示,指引遼寧人民踏上自強奮進之路。
1955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東半島舉行了大規模的陸、海、空三軍聯合演習,鄧小平同劉少奇、彭德懷、賀龍、葉劍英等同志到遼寧觀摩此次演習并巡視海防。這是鄧小平第一次來遼寧。
在大連,鄧小平指了指自己住處周圍光禿禿的山,說:“可以植樹造林嘛!……植樹造林既可以凈化空氣,又能美化環境。”幾十年來,大連一直在落實鄧小平的要求,綠化工程結出了碩果。
在鞍鋼,鄧小平謙遜地說:“我這次隨少奇同志來,是來見習的,要向你們學習經濟建設。”他鼓勵說:“你們多搞一點,不單是多出一點鋼的問題,這對全國也是個鼓舞。要知道,全國人民可看著鞍鋼啊!”
在沈陽黎明機械廠,鄧小平聽取匯報并觀看了工藝流程。在沈陽飛機制造廠,鄧小平觀看了沈飛組裝的第一架米格17殲擊機的試飛。鄧小平說:“為了建設強大的空軍,我們不光要有自己的航空工業,而且要有最現代化的航空工業。”此后不久,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試飛成功。1956年國慶大典上,首批4架中國制造的殲擊機飛越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1957年春夏之交,全國開展反右派斗爭前夕,鄧小平第二次來到遼寧。他在報告中反復強調:“近些天來,執政黨在內外夾擊的情況下,暴露出來這兩三年脫離群眾的現象很突出,問題使人驚心。……作為執政黨要經常警惕自己脫離群眾,現在不整風不行了。……現在不洗臉,繼續搞下去,要徹底脫離群眾,不要因為斗爭激烈忘記了這一點。”由此可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小平同志就警示我們要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而小平同志提出的“洗臉”和當前黨中央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異曲同工,足見小平同志的高瞻遠矚。同時,鄧小平還指出:“總的說來,我們的戰斗力弱,原因就是我們是在溫室里面,特別是青年人,就知道幾句口號。怎樣提高和增強戰斗力呢?只有進行真刀真槍的斗爭,用筆用嘴去戰斗嘛!共產黨員只有在風浪里去鍛煉,才能增強自己的戰斗力。”
1958年9月,鄧小平與李富春、李雪峰、楊尚昆等同志一行先后到吉林、遼寧等地視察工作。這是鄧小平第三次來遼寧。
在鞍鋼,鄧小平指出,像鞍鋼這樣的大企業,不僅應在數量方面完成生產任務,而且應當大搞技術革新,創造出新的東西來。必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在蓋平縣(今蓋州),鄧小平欣然為蓋平縣人民公社和蓋平縣報題名。在撫順,鄧小平視察了撫順鋼廠和撫順鋁廠,還到撫順戰犯管理所與末代皇帝溥儀談話。
在錦西(今葫蘆島),鄧小平為錦西化工廠題詞“要做社會主義建設躍進的先進工人”。如今,當年的錦西化工廠已發展成為國家重點石油化工企業。
1955年11月,鄧小平與聶榮臻在大連軍事演習現場
此次來遼寧前,鄧小平在北京聽取石油工業部匯報后,提出將我國石油工業勘探開發的戰略重點從西北轉向東北、華北。“二五”期間,我國石油工業在東北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大慶油田,開發了遼河油田等一批重要油田,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
1961年7月14日至7月19日,鄧小平來遼寧調研期間,就一系列重大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鄧小平指出,遼寧的地方工業作用重大,一定要抓上去。他對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問得最仔細,反復強調要關心群眾生活。他說,遼寧人多地少耕地更少,要下功夫抓糧食生產,認真解決副食供應和調劑的問題。
對加強黨的建設,鄧小平提出了嚴格要求。他說,黨委的第一二把手,應當自覺地起核心作用,掌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所有黨委成員,則應當在工作中自覺地圍繞核心運轉。為了使黨委領導班子有個好核心,就要選好干部。治黨要依法行事。干部三年之內要穩定。
1964年6月22日至7月25日,鄧小平和李富春、薄一波、蔡暢等一直在東北視察工作。
沈陽市委向鄧小平匯報機械工業生產專業化和協作情況時,提出了試辦托拉斯也就是現代公司制企業集團的設想,鄧小平對此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他指出,必須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改進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久,全國試辦12個大型托拉斯,遼寧是試點省之一。
在大連鋼廠的細絲車間,鄧小平用放大鏡看到了該廠生產的尖端產品——比頭發絲還要細12道的極細絲,連連稱贊。在鞍鋼,鄧小平強調要重視培養接班人,大膽選拔新干部。
1964年9月10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金日成率代表團訪問中國。鄧小平到沈陽迎接金日成,并陪同他參觀了沈飛、黎明、鞍鋼等企業和遼寧工業科技成果展覽。9月11日,鄧小平在沈陽會見了金日成。9月14日,鄧小平陪同金日成參觀了鞍山鋼鐵公司。在遼寧期間,鄧小平還觀看了話劇《雷鋒》,親切接見了全體演員并題詞:“誰愿當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就應該向雷鋒同志的品德和風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