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誕生與意義
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顧名思義,是在每年除夕之夜為了慶祝新年而開辦的?!按和怼卑殡S著改革開放后電視的普及和發展,造就了它精彩的傳奇。

1983年,為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和文化領域呈現的活躍氛圍以及國人思想解放、振奮激揚的心理態勢,中央電視臺編排推出了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一經推出,令全國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普遍的歡迎和稱贊。
當時的春晚沒有專門的主持人,馬季、姜昆、王景愚、劉曉慶成了首屆春晚的主角。而李谷一則成為春晚正式登臺的第一位歌手,一曲《鄉戀》讓無數人淚眼婆娑并迅速風靡全國。男演員大多身著中山裝,還有卡其布的工裝。這臺晚會雖然略顯稚嫩,但卻是中國電視節目跨出一大步的標志。
1984年的春晚開創了好幾個第一,觀眾們認識了“小品演員”這一全新的“工種”。馬季在臺上四處吆喝“宇宙牌香煙”,單口相聲諷刺的是虛假廣告,接著是陳佩斯被朱時茂折磨得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條。身著中山裝的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讓內地觀眾了解到原來港臺歌曲也不光是“靡靡之音”,而由李谷一演唱、喬羽作詞、王酩作曲的《難忘今宵》也成為以后春晚的固定結束曲。這一屆的春晚節目,特別是小品和相聲的出現,讓接下來的春晚有了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中央電視臺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從30多年的歷史發展看,春節聯歡晚會的確成了一個“必然事件”。春晚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它的成功不僅牢固確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電視臺衍生出系列類似的節目,如綜藝大觀、正大綜藝、相聲小品以及各種節日綜藝晚會。春晚為中國電視綜藝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藍本。
春晚的意義在于,作為一臺電視晚會它創造了一個文化奇跡,完成了一個電視神話。春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儀式系統: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節日高潮。這兩天里的活動如“包餃子”“放鞭炮”“祭祖”“守歲”等都具有儀式化的特征。守歲是其中的重要儀式之一,春晚是在人們守歲的時間里直播,人們邊吃年夜飯邊看春晚。人們之所以要看春晚,并不是春晚辦得最好,從根本上說,春晚已經成為當今人們過年的一種儀式之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看春晚已成為當代人過春節的“新民俗”。
(文/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