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口口岸是云南省最大、最繁忙的口岸
云南最大的優勢在“邊”,最大的潛力在開放。
作為我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省份,云南與東南亞、南亞次大陸的17個國家接壤或毗鄰,有4060公里邊境線,有8個州市27個縣與越南、老撾、緬甸山水相連,有16個民族跨境而居。目前共有25個口岸,其中,一類口岸18個(空港4個、水港2個、鐵路1個、公路11個),二類口岸7個(均為陸路口岸)。
綿延數千里的邊境線,在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及沿邊開放熱潮中,就是數千里的合作發展一線、互聯互通一線和友好交往一線。25個口岸也為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2016年年底,省政府出臺《云南省沿邊開放經濟帶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沿邊開放經濟帶的規劃范圍包括怒江、保山、德宏、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紅河、文山等8個邊境州、市的25個邊境縣、市。
2017年8月,《云南省沿邊城鎮布局規劃(2017-2030年)》經省政府批復實施。《規劃》將沿邊定位為云南省省域發展總體格局中新的增長極、云南省重要的外向型優勢產業基地、中國西南部的國家安全戰略屏障、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門戶、中國西南部的能源與資源保障通道、中國溝通歐亞大陸的重要陸路橋梁。依照《規劃》,云南省將重點推進建設沿邊3個增長極、5個特色組團和8條經濟走廊。
抓住機遇,因邊而謀、因邊而興,云南沿邊各州市正在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中揚帆遠行。
位于保山騰沖西部的猴橋國家級口岸,離騰沖市區70多公里,距緬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距緬甸密支那121公里,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相聯的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中緬貿易的重要前沿。2017年1~10月,經猴橋口岸的出入境人員71.1萬人次,同比增長20%;交通工具28.24萬輛次,增長46%;貨運量271.29萬噸,增加80%;貨運值2.41億美元,增長52%。
猴橋口岸的繁忙折射出保山市外向型經濟的繁榮。近年來,保山市充分發揮與緬甸毗鄰而居、往來便捷的優勢,全力推進對外開放的通道建設、平臺建設、產業建設和機制創新,培育壯大農特產品加工、新材料、輕紡、信息、旅游文化、現代物流6大支柱產業,建成了保山工貿園區、水長工業園區等5個省級工業園區和騰沖邊境經濟合作區、高黎貢山旅游度假區等一批經濟園區,以家電、輕紡、建材、化工、商貿物流等為重點的外向型產業基地初步形成。
值得關注的是,保山市探索建立“一線兩園”內外聯動合作機制的做法。由騰沖邊合區與曼德勒保山繆達工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建設的合作區,作為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載體,可為國內企業在緬甸投資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平臺,為國內產品進入南亞東南亞和歐美市場提供便利,對于促進云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強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互聯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目的成功實施,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走出去”在境外建設經濟貿易交流合作平臺。
走向南亞,保山正邁開大步。中緬油氣管道建設進展順利,國家級天然氣利用試驗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聯通內陸腹地、周邊國家的國際大通道正在加快形成。目前,保騰、龍瑞高速及龍騰、施孟等8條二級公路建成通車,大瑞鐵路保山段計劃于2020年建成投入運營,保山至昌寧、騰沖至猴橋6條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保山逐步形成了內連國道省道、融會貫通,外接緬甸、覆蓋周邊的交通運輸網絡。同時,正在改擴建的騰沖機場將建設為口岸機場,成為保山、云南乃至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一個新支點。
未來,保山將力爭建成我國通向南亞第一市,增強我國對東南亞、南亞地區經貿往來的輻射帶動能力,成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國際交通、物流、能源輸送的重要樞紐。
2017年11月7日,河口口岸年進出口貨運量累計首次突破500萬噸;11月19日,中國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經濟合作區內,8條電感線材生產線正式投產,200余名首批越南籍職工開始上崗操作。
進出口貨運量的新高與跨合區的推進,正是紅河州開放發展顯示出的新氣象。
近年來,紅河州口岸內連外通的格局逐漸顯現。昆明-河口高速公路、泛亞鐵路蒙自至河口段、越南河內至老街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滇中環線、紅河南部高速路網等一批綜合交通項目相繼啟動建設。
大通道帶來大發展,以經開區為產業基地、保稅區為保稅平臺、跨合區為前沿窗口的對外開放載體新格局已具雛形。其中,國家級蒙自經開區不斷發展壯大,聚集各類企業500多戶,吸納就業4萬余人,先后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紅河綜保區創新發展,成功復制上海自貿區保稅展示交易、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4項創新制度,先后引進以晴集團、能投集團和鑫順祥等企業入駐,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攀升。
在位于蒙自的綜保區和經開區內,一批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家電、電器元件、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3D打印等先進裝備制造企業相繼落戶并開工,大量生產面向南亞東南亞市場的特色機電產品。得益于三區電子信息產業項目建設,2017年1月至9月,紅河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5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60.1%,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65.41%。
在河口口岸、金平金水河口岸、綠春縣坪河、綠春縣新寨4個邊民互市點,規范邊民互市交易秩序,做大邊民互市貿易規模的嘗試一直在進行。位于河口縣城南端的河口口岸,與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是中越邊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也是云南省最大、最繁忙的口岸。依靠大宗商品、礦產、原材料、蔬菜瓜果及木材等的進出口,河口口岸2017年出入境流量突破400萬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22%,創歷史新高;邊民互市完成進出口交易額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37.5%,交易量37.2萬噸,全年交易額有望突破40億元。
2017年8月,文山州都龍口岸通過現場國家級驗收。這意味著文山同時擁有了天保口岸、都龍口岸兩個國家級一類陸路口岸,將成為中國與越南雙邊經貿發展的重要節點。
文山州是云南省的東大門,既面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又緊鄰越南及東南亞,處在云南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三角、北部灣經濟圈、中越“兩廊一圈”合作的交匯點上,是中國對越南的重要門戶。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具有既向沿邊開放又向東部沿海地區開放這一獨特區位優勢的文山州,正在開放中尋求發展的新突破。一個是加大對越南的開放,一個是加大對珠三角地區的開放,切實把文山建設成云南通邊達海的重要樞紐地區。文山到麻栗坡、文山到馬關等高速公路2016年底已經開工,2019年底要建成通車。
緊緊抓住發展的機遇,文山州著力打造以三七為主的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旅游文化產業、新型化工和新材料、外向型加工和制造、高原特色農業和食品加工業、邊境貿易和物流六大重點產業。
未來,文山州將著力推進昆明—文山—廣西北部灣—廣東珠三角經濟走廊、滇越經濟走廊建設,加強對越沿邊開放開發,深化沿邊金融綜合改革,積極探索和爭取設立中越邊境自由貿易區,全力打造百色—文山跨省經濟合作園區、丘北—黔西南滇黔跨省經濟合作區、麻栗坡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對外開放合作平臺。
普洱市有4個邊境縣15個邊境鄉(鎮),有勐康、思茅港2個國家一類口岸和孟連1個國家二類口岸,有17條重點出入境通道與緬、老、越三國北部地區相通。近年來,普洱市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通過加快出入境大通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沿邊口岸和邊合區功能配套,不斷深化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窗口”。
加快交通互聯互通建設。普洱市緊緊圍繞昆曼國際貿易大通道,建成了思茅至江城、瀾滄至孟連二級公路和瀾滄景邁機場,正在加快實施思瀾高速、墨臨高速公路,寧洱至江城至中越三號界碑三級公路、瀾滄至孟連至勐阿二級公路和玉磨鐵路建設,積極推動四條國際公路貿易通道建設,以及經普洱思茅港連接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的瀾滄江—湄公河黃金水道,努力擴大孟連、勐康、思茅港口岸對周邊國家的縱深輻射。
加快拓展開放平臺。孟連、勐康2個口岸基礎設施、通關機制、產業項目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口岸人員、車輛、貨物流量持續快速發展。2016年,普洱市實現出入境貨物80.1萬噸,同比增長40.8%;出入境貨值9.5億美元,同比增長83.4%。
加快“走出去”步伐。成功舉辦中國普洱茶節茶產品交易博覽會、中老越三國(普洱)邊境商品交易會等,吸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客商前來參展。積極組織市內企業參加國內外重要展洽活動,加強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和商貿往來。支持普洱市企業“走出去”到周邊國家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協調開通了從勐康口岸出境到老撾豐沙里省、烏多姆塞省、瑯勃拉邦省的5條跨境旅游線路。
加快通關機制創新。啟動實施了孟連口岸貨運機動車出入境管理13條便捷措施,解決了緬籍貨運機動車出入境難等問題。孟連口岸成為全省通關時間最長的口岸。
加快發展邊民互市。目前,全市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邊民互市交易點有3個,自發形成并有一定交易量的交易點有龍富、牛洛河等通道。2016年,全市完成邊民互市貿易額7360萬美元,增長54.9%。

中緬邊境孟連風光
加強科教文衛合作。加快建設中(國)老(撾)民間經貿文化交流中心,在老撾、緬甸沿邊地區開展了科技、農業、衛生實用技術培訓。普洱學院與泰國清萊皇家大學、老撾國立大學等境外高校建立了穩定的合作辦學關系。
位于中老邊境的磨憨口岸,一個占地僅30畝的建筑近來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這就是將要落成的全國首個陸路口岸跨境國際快件中轉中心,投入使用后,中國陸路經西雙版納對中南半島的國際快件貿易通道將正式打通。跨境快件將不再通過異地口岸進行入關轉運,從而成為連接云南周邊地區與中南半島的重要國際物流節點,為降低物流成本、企業投資、百姓境外購物提供極大的便利。
“一州連三國”“一江連六國”的西雙版納,是我國走向印度洋的前沿陣地之一,近年來,面向東南亞的重要樞紐作用日益凸顯。“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間,西雙版納全州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4.03億美元增加到20.5億美元,累計完成115.26億美元,年均增長15.9%,老、緬、泰三國是西雙版納州主要的貿易伙伴。全州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貿易總額累計完成12.36億美元。
盯準“建設成為面向東南亞的重要樞紐”的新目標,西雙版納州通過培育大平臺,按照“兩帶、兩核、五區”的空間布局,加快推進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加快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形成兩國一區、協同監管、封閉運行的合作機制。落實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各項任務,創建沿邊金融、跨境金融、國際金融開放合作的先行區,推進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推動關累、勐滿口岸升格為國家級口岸,推動中緬打洛—勐拉邊境經濟合作區獲批,推動勐龍—南板邊境通道成為雙方協定對等開放口岸,啟動磨憨鐵路口岸前期工作。
歷史上,德宏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要塞;抗戰時期,是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輸油管道三大通道的出入口;如今,是在建中的泛亞鐵路西線昆明—瑞麗—緬甸皎漂鐵路的出入境樞紐,中國陸地連接南亞、東南亞,走向印度洋最便捷的通道。
30年前,德宏州在全國率先實施沿邊開放,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邊境貿易區。30年后,隨著瑞麗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啟動建設的推進,德宏州緊緊抓住歷史新機遇,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一環、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關鍵節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先行區,努力打造沿邊開放新高地。
德宏州有瑞麗、畹町兩個國家一類口岸和章鳳、盈江兩個國家二類口岸,擁有瑞麗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瑞麗和畹町2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以及國內率先實行“境內關外”海關特殊監管的姐告邊境經濟貿易區,形成了“一寨兩國、一橋兩國、一街兩國、一院兩國”和“道路共用、井水共飲、集市同趕、節慶共歡”的獨特人文地理奇觀。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德宏作為云南與緬甸沿邊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活躍的木姐地區直接接壤的州市,一直致力于發揮好滇緬國際經濟合作圈核心區域的引領作用,并在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
充分立足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德宏州不斷加快推進外向型產業基地建設。北汽、銀翔摩托、華僑城集團、修正藥業、富士康集團、云南城投集團、大通實業集團等大企業紛紛落戶,以“兩車一機一電”為主、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裝備制造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全州產業實現了從單一向多元、從低層次向中高端的歷史性跨越,“德宏制造”的產品在國外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云南銀翔機車制造有限公司產品90%銷往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國家,成為緬甸市場知名品牌。
與緬甸接壤的德宏瑞麗,是中國唯一按照“境內關外”特殊管理的邊境貿易區,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2012年獲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2017年三季度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口岸數)42.51億美元,同比增長18.2%。
此外,德宏州先后舉辦、承辦了三屆跨喜馬拉雅發展論壇、首屆中緬智庫高端論壇和孟中印緬衛生與疾控合作論壇、孟中印緬現代畜牧科技合作論壇等七個國際性會議活動,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的知名度、影響力大幅提升,得到了“提起中緬關系想得到德宏,談到滇緬關系離不開德宏”的廣泛贊譽。
2017年12月14日,怒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昆明海關駐怒江辦事處,在片馬國門出入境貨物查驗貨場對怒江紅土印象礦業有限公司一批1000噸的入境鐵精粉實施了“三個一”通關作業。這是怒江轄區關檢部門首次對入境貨物實施“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三個一”通關模式,通關手續更簡便,作業流程更優化,極大地節約了企業通關成本,減少了重復作業,讓企業能夠得到更多實惠,全面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和關鍵執法效能。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3個邊境縣(市)與緬甸接壤。現有1個省級二類口岸和6個通道。近年來,怒江州交通、口岸、邊境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加快發展,出境人員、交通工具、進出口貨運量、貨值指標在持續增長,全州對外經濟貿易亮點頻現,實現快速發展,正逐漸成為云南省入緬達印新門戶。
2014年以來,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怒江。先后啟動了怒江第一條高速公路、機場、通信、電力、水利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5座溜索改橋項目先后竣工,金(鼎)六(庫)、劍(川)蘭(坪)、六(庫)曼(海橋)等3條二級公路和多座(條)連接城鄉的通達橋、公路建成通車,全州基本實現光纖和4G網絡全覆蓋。2016年,全州集中開工53個重大項目,項目總投資達117.85億元。項目涉及能源、市政基礎及房地產、農業農村、生態建設等領域。
在2017年11月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暨第七屆臨滄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暨簽約儀式上,來自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11個國家、地區的300戶企業參展,現場24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293.62億元,同比增長21.63%。
這樣的邊貿會,臨滄市之前已連續成功舉辦了6屆。累計參展企業達3000多戶,簽約項目177個,協議資金達1073億元;貿易總額達39.25億元。
數字折射出臨滄市邊貿經濟的快速發展。
臨滄因臨瀾滄江而得名,與緬甸接壤,邊境線長290.791公里。有孟定清水河1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南傘、永和2個二類口岸,19條邊境通道,13個邊民互市點,是云南省5大出境通道之一。
近年來,臨滄市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切實打造沿邊開放新架構,把臨滄建設成為輻射中心的前沿和門戶,重要的通道、平臺和基地。大臨鐵路、玉臨高速、臨清高速已開工,臨滄機場、滄源佤山機場已通航,臨滄至清水河鐵路、孟定口岸機場等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帶給臨滄更大的機遇。全市圍繞生物產業和食品制造業、中醫藥和大健康產業、以鍺為主的新材料及新能源產業、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現代物流和信息產業、以外向型輕紡為主的制造業6大產業,突出食品、藥品、輕紡、機械制造4大重點,引導外來投資更多投向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潛力產業,形成重大項目帶動產業鏈,產業鏈帶動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
作為臨滄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平臺,國家為臨滄“量身定制”的邊境經濟合作區更是蘊含巨大“錢”景。自2013年完成從省級到國家級的快速晉升后,臨滄邊合區的建設提速,其核心目標是成為中緬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中緬經貿合作重要示范區、中國面向印度洋經濟圈的商貿物流中心。國家級的平臺,無疑形成巨大的財富強力磁場。2017年1至9月,云南臨滄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9.25億元,完成33億元任務數的89%,同比增長45.76%。目前,入駐邊合區企業達到268戶,其中外貿進出口企業3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