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許昌市建安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許昌 461000)
羊口瘡病的診斷要點及防治
王淑娟
(許昌市建安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許昌 461000)
羊口瘡病在春季和秋季易發生,但秋季發病率高于春季.主要經病羊、帶毒羊和污染的場地傳入.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感染,不分品種、年齡、性別均能感染.主要病癥以發生水泡、膿皰、丘疹結痂為主,表現在唇、口腔黏膜、鼻、眼、乳房、蹄部、陰戶及皮膚.由于羔羊的抵抗力差及嬌嫩的體表和口腔黏膜易受到外因的創傷,所以羔羊最易感染,多發生在3~6個月齡的羔羊,呈群發趨勢.成年羊感染時成散發狀態,發病率低,多數經7~10d耐過.
羊口瘡病在臨床中多常見口唇最先出現病癥.起初羊采食下降,精神尚可,口流黏液,翻開唇部,齒齦紅腫,在羊嘴角、唇部或鼻鏡部偶有紅色的米粒狀痘疹,繼之發展成黃豆大小的丘疹,剝離丘疹皮,呈現刺狀,在丘疹周圍出現密集的水泡或膿皰,水泡或膿皰潰爛后形成咖啡色、褐色痂塊,慢慢痂塊增大、發硬、干裂.此病變若是良性發展,加上處理得當,經過7~10d痂塊脫落,長出新鮮創面,逐漸自然恢復,這種情況的羊只采食量和精神狀態正常.反之,不能恢復的痂塊碰之易出血,血液污物與周圍繼續發生的水泡、膿皰、丘疹融合在一起,形成大面積黑褐色的污垢痂塊,嚴重的波及整個唇部、鼻部、臉部,引起羊只眼瞼、臉、下頜腫脹.這些痂塊呈菜花狀增生,質硬難以剝離,用力除去后下面呈現蜂窩狀肉芽組織,用手壓有惡臭膿液流出,這表明病變已達深部組織.唇部痂塊的增生和腫脹造成唇部外翻,使齒齦暴露,齒齦黏膜紅腫,上覆一層白色假膜,嚴重的齒齦潰爛露出齒根,致使羊只無法采食,最終消瘦死亡.個別發病羊陰戶周圍和哺乳母羊的乳房上也生有膿皰和丘疹痂塊.在接診的病例中,因口瘡病毒侵襲蹄部的多發生在綿羊群中,引起羊只跛行,甚至臥地不起.
解剖病死羊,氣管、肺臟出血,充血,小腸壁變薄,皺胃潰瘍出血,其病理性特征病變主要是上述部位的糜爛性水皰膿皰和丘疹痂塊.
根據流行情況和臨床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有條件的可通過實驗室診斷.在現場臨診判斷時,要與其他類似癥狀的病加以區別,如羊痘、口蹄疫.
羊痘的痘疹遍布全身,痘疹突出皮膚,界限明顯,羊只體毛逆立,漸進性消瘦.
口蹄疫可感染各個年齡段的羊,體溫升高,身體無毛的地方出現水泡,口腔黏膜點狀潰瘍,解剖發現心肌呈條狀出血,"虎斑心"是口蹄疫特征性病變.
發現群體中出現個體病例時,對病羊立即隔離,并查找發病原因,切斷傳入途徑.全群用10%聚維酮碘消毒劑1∶400倍緊急消毒,噴灑消毒后,清除干凈舍內糞尿,并堆積發酵處理,用2%~3%的氫氧化鈉(火堿)潑灑舍內地面和通道.
對病羊刮除病變部位的痂皮,用0.1%高錳酸鉀或淡鹽水清洗創面,除凈膿液、水泡液,然后用5%碘酊擦拭,每天2次,擦拭后撒磺胺消炎粉于創傷面,連用2d后,改用2%紫藥水涂抹,當新鮮肉芽長出時,改用青霉素或紅霉素軟膏涂抹,每天2~3次,直到痊愈.另外用浸滿醋的干凈軟布反復擦拭患處,直到除去痂皮、膿液、水泡液及口腔黏膜上的白色假膜,接著在患處撒上冰硼散,每日2次,次日涂抹5%的碘酊甘油(1∶1),日涂2~3次,這兩種方法在實踐中效果都非常好.對蹄部病灶,用75%酒精或5%碘酊浸泡處理比較常用.嚴重病例要肌注或靜脈滴注抗菌素(頭孢噻呋鈉,0.05g/kg)、抗病毒藥物(復方板藍根提取液,0.2ml/kg),同時補充能量合劑.對能吃草的羊供給適口性好、柔軟、易消化的飼草.
在刮除病羊痂塊時,一定要用器具把刮掉的痂皮、膿液等病料收集起來,然后集中用2%~3%的氫氧化鈉消毒后再處理,否則在無形中就擴散了病毒,加大、加快了疫情的傳播速度.用后的器械要嚴格消毒,操作時要戴手套、口罩,做好個人防護.
在易發病季節,發現牧場上有發病羊只時,要停止放牧.不從疫區購羊.購入的羊只隔離飼養2~4w后再混群飼養.對發生過疫病的羊舍,在放入羊群前最好密閉用40%甲醛和高錳酸鉀熏蒸消毒.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羊只因外因性條件受傷.飼喂的料草要營養均衡,提高羊只體質,增強抗病力.
S858.26
B
1004-5090(2017)09-0049-01
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