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牧業論壇
現代肉種雞的評估與監測
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現代肉種雞生產中,從雛雞入舍到雞群淘汰整個生產周期都應對種雞群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正確評估與監測,這應作為雞群管理的一項日常工作,通過定期評估和監測,從感官及感覺上了解雞群在各個周齡的發育狀態,有助于種雞場管理人員更好地掌握現場飼養管理技術,改進飼養管理方法及發現解決問題.
雛雞入舍后在一定時間段內對嗉囊飽滿度的評估是確保雛雞建立良好食欲,檢查所有雛雞是否都已采食到飼料和飲水的實用方法,如達不到適合的嗉囊飽滿度指標,說明雛雞食欲的建立受到影響,不但影響早期生長發育且骨架發育也達不到預期水平,從而影響雞群的均勻度和生產潛力.雛雞入舍后2h進行初次檢查,而后在雛雞入舍后8h、12h、24h、48h檢查雞群食欲建立的情況;在雛雞入舍后48h之內評估,其中前24h最關鍵;在雞舍或育雛區域的3~4個不同地方分別抓取10只左右,共30~40只雛雞小心觸摸嗉囊統計計數,與標準(表1)比較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果嗉囊飽滿度指數低于目標5%,需檢查環境如雞舍預溫情況,舍溫、墊料溫度、濕度、光照、通風量;飼料和飲水位置與數量等,應通過采取少量多次的增添飼料、確保90%的育雛區域鋪有墊紙并撒上飼料、使用額外的飲水器輔助飲水等措施來達到培養早期食欲的目標.

表1 嗉囊飽滿度評估參考目標
產蛋期檢查腹部脂肪沉積有助于提供雞群總體身體狀況的信息.開產前胸肌發育適當的種母雞會有少量腹部脂肪沉積,明顯的腹部脂肪沉積一般在種母雞達到性成熟后出現,產蛋高峰前2w左右腹部脂肪沉積達到最高峰.種母雞的腹部脂肪沉積能夠提供最大產蛋率所需的能量儲備,但是任何時候脂肪沉積過多特別是在產蛋高峰后對產蛋率的維持、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有致命的影響甚至會降低成活率.一般種母雞腹部脂肪沉積的目標占體質量的比例為20w1%、22w0.8~1.2%、26w1.3~1.8%、31w2.0~2.5%、32w3%、40w4%;最佳的胸肌比例為22%,此與產蛋的持續性有關.正常情況下25w腹脂占體質量的比例為2%左右,45w之前觀察雞群,母雞腹部不能發紅;45~50w允許2%~3%,但不超過5%的腹部發紅.體質量與腹部脂肪沉積之間存在著正相關,因此超重的種母雞很可能增加腹部脂肪沉積繼而影響繁殖性能.種母雞開產后,應至少每周檢查1次腹部脂肪沉積的進程,種雞之間實際腹部脂肪沉積的程度會有所不同.產蛋高峰后的目標是保持種母雞體成熟的體質量,但盡可能減少過多的腹部脂肪沉積.作為參考,最大的腹部沉積量不應超過人的平均掌心大小(8~10cm).
保持適當的料量可促進羽毛覆蓋.雞的羽毛是一種保溫材料,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能有效保持體溫,大部分雞群的羽毛如背部、翅膀、尾部和體側部等覆蓋指數應處于2~3(0=很好,5=很差)效果較好.羽毛覆蓋差會增加能量需求(表2),影響產蛋率和孵化率,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應考慮雞群羽毛的覆蓋情況來適當調整飼喂量.

表2 羽毛覆蓋對能量需求的影響
水流量低于要求會造成脫水,采食量減少,體質量下降及產蛋率下降,如不采取措施會降低成活率;反之會造成因乳頭漏水而使墊料質量變差,以及與之相關的足部、腿部健康和環境問題,而且由于雞群不能正確地觸碰乳頭而造成飲水量下降.應每周檢查1次乳頭飲水器的水流量(表3),第1次應在進雞前檢查,然后每周檢查1次,最好每天檢查,因飲水量的突然變化有可能是水流量不正確的先行指征之一.測量時應走到離調壓器最遠的飲水乳頭位置,開啟定時鐘或秒表30s,同時觸碰乳頭使水自然流到量杯中并記錄.為使雞群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獲得適當的飲水量,乳頭飲水器的水流量應隨雞群的日齡而增加.根據水線氣阻或堵塞發生的位置不同,不僅可能會造成水壓增加,而且可能會造成水壓降低,如果水線末端發生堵塞會增加該位置之前的乳頭水壓.乳頭飲水器的水流量與推薦的標準不一致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改進提高(表4).

表3 建議乳頭飲水器的水流量

表4 水流量與推薦的不一致時應采取的措施
育雛育成期日常估測平均體質量能提供雞群正確的飼喂量,正確控制公母雞體質量,使雞群生產周期中每一階段都達到最佳生產性能,并監測育雛管理的好壞.選用最大稱重10kg的人工稱或機械稱,入舍時每欄至少抽樣稱重3盒雛雞;7d和14d稱重時將空的桶或盒一次放入10~20只雛雞作為稱重容器,每欄抽樣抓取至少2%或50只雛雞,取數字大者.如體質量與預期增長不一致或和標準體質量有明顯差異超過±50g,應重新稱重以檢驗稱重的準確性.前14d不屬于稱重誤差所造成的正常的周增重差異為±20g,通常表明需要對育雛管理進行評估.如果早期體質量不達標,需釆取以下措施:觀察與監測雞舍育雛條件并采取措施,雛雞到達雞舍前24h預溫雞舍,雛雞高度的雞舍溫度達到30℃,墊料溫度28~30℃,雛雞不超過1m距離能獲得新鮮的飲用水,90%的育雛區域鋪有墊紙或料盤,并提供高質量的經過過篩的顆粒破碎料或細的顆粒料,光照強度80~100Ix;檢查嗉囊飽滿度,繼續飼喂或飼喂高濃度的育雛料直到體質量達標,延長光照時間至21d,有助于改善體質量增長和提高釆食量.
日常準確估測雞群平均體質量能夠在育雛育成期和產蛋期提供雞群正確的料量,正確控制公母雞體質量,使雞群每一階段都能達到最佳性能;從14~21d記錄雞群的個體稱重可準確對雞群的變異系數和分群進行管理.如果雞群數量超過1000只,應抽樣2個不同地點,抽樣點應選在該欄或雞舍中間位置.稱重結束后平均體質量和變異系數應繪制成體質量曲線表和標準進行比較,根據差異情況制定下一步的飼喂量.
通常表明需重新評估飼喂系統轉換期間的管理,如從地面到自動飼喂系統轉換的日齡和步驟等;重新評估料量,料量應據實際與標準體質量的高低情況進行調整.
分成2~3個不同的群體,據每一個群體的體質量進行相應管理,到開產時盡可能降低雞群的變異系數.有時雞群可能沒有達到目標體質量,對這類雞群采取的修正措施中,長期計劃要優于短期目標,修正后雞群生長速度要確保達到理想體況及性成熟所需的體質量增長.
6.2.1 雞群體質量低于標準
當雞群的平均體質量低于標準100g以上時,在63d左右將體質量逐漸拉回到標準;根據與標準體質量相比出現的差異,適當增加料量;如果63d后體質量仍低于標準,應在105d時將體質量逐漸恢復到標準,如果在105d體質量仍低于標準100g左右,這時應將體質量逐漸恢復,直到首次光照刺激時使體質量達標.
6.2.2 雞群體質量高于標準
體質量超過標準100g以上,重新制定體質量增長曲線,使體質量在63d時逐漸恢復到標準,決不允許降低飼喂量,為了達到重新制定的體質量目標,可以減少下一次的飼喂增加量或推遲下一次飼喂量的增加.如果63d后體質量仍超過標準,應重新制定體質量目標使其平行于標準曲線,不要拉回標準,雞群的飼喂量水平應能確保維持該體質量曲線.
產蛋期決定種母雞飼喂管理的主導因素是體質量、產蛋率及蛋重.定期檢查種母雞的恥骨間距、胸肌發育及腹部脂肪沉積能夠提供有用的、支持性的管理信息.育成期確定種母雞性成熟發育程度及開產時間的有效管理方法是監測種母雞的恥骨間距.正常條件下,隨雞群周齡的增長,恥骨間距逐漸增大直到開產時達到最大間距(表5).如果恥骨間距達不到表5描述的發育程度(預期加光時低于1.5指寬)或雞群的恥骨間距差異比較大,應推遲進行光照刺激."手指"相對于檢查人員手的大小,因此人與人之間手指大小會有所不同;最好由同一個人每周檢查恥骨間距.一般雞群開產時的恥骨間距大約在3指左右或大約5~6cm.定期檢查恥骨間距可正確判斷母雞的性成熟及大概開產時間,提供雞群正確的光照刺激時間.從15~16w開始一直到開產定期檢查并記錄各類指數的百分比,檢查時必須由有經驗的人員溫柔而正確地觸摸,緩慢而小心地走入母雞群,每次進入雞舍巡視時都要檢查,最少每周1次;抓住雞兩條大腿的上部,溫柔地將手指放入恥骨之間,每棟雞舍每次最少檢查20~30只雞.任何日齡雞群相同的恥骨間距指數的比例應達到80%~85%,開產前10d也應達到80%~85%,如低于或達不到預期,需進一步分析并采用相應的措施(表6).

表5 不同日齡恥骨間距的變化

表6 恥骨間距的可能結果及解決措施
雞群轉到產蛋雞舍后應至少每周稱重1次,日常準確估測雞群平均體質量能夠為產蛋期提供正確的飼喂量,有助于管理好產蛋持續性、蛋重和體質量.為確保稱重的正確性,所有稱在開始稱重前后都應及時校正,選用質量好的電子秤,最小稱重5kg,稱的刻度10g以內或精確度±20g.抓雞人員應進行培訓,采用溫柔正確的方式,遵守家禽福利.每周的同一天同一時間,最好釆食后4~6h進行稱重.育雛育成期每一欄至少抽樣2%或50只雞,取數量大者;混群后公雞抽樣比例提高到10%,最少隨機抽樣3個地點,在各欄或雞舍的中間,避免在墻角或雞舍入口處.每次抓1只雞,抓雞欄內的雞必須全稱,以消除抽樣誤差.體質量與預期有差異可能是稱重不準確造成的.如體質量出現不一致,在調整飼喂量之前,檢查一下磅秤是否工作正常,然后立刻重新稱重以確認前1次稱重是否準確.
為了達到最佳的產蛋率和孵化率,開產初期到產蛋高峰期間母雞必須獲得持續的增重,實際與標準出現偏差或體質量突然變化預示飼喂技術或飼喂量出現錯誤,應進行調查.產蛋高峰前的飼喂程序取決于開產前的飼喂量與高峰期的目標飼喂量之間的差異.高峰料的飼喂與水平不能只根據體質量這一方面調整,還應考慮日產蛋率、日平均蛋重及蛋重變化趨勢、釆食時間、飼料能量水平、環境溫度、雞群體況等.如果日產蛋率和蛋重的增長趨勢達到預期,但體質量低于標準100g以上,飼喂量可能需要提前增加或增加每天的飼喂量使母雞體質量回復到標準,同時又能支持產蛋;如果體質量超過標準100g以上且產蛋和蛋重符合預期,則按建議增加飼喂量,不要減少加料量,這會對生產性能產生負面影響,可能影響產蛋率,對于將來的雞群,分析研究產蛋前和高峰料的飼喂程序.
料量減少時母雞的增重必須接近建議的增重標準,增重不適當,總產蛋率會下降;體質量增長太快,高峰后的產蛋持續性和受精率會降低;減料因素應考慮每日或每周體質量及體質量變化和標準體質量進行比較、每日蛋重及蛋重變化和標準蛋重進行比較、每日采食時間變化等.雞群如果始終高于或低于標準體質量,應進行調整使其達標,重新制定體質量目標及調整相應的飼喂量.必須注意采食時間非常重要,需要觀察,如采食時間延長,有可能需要提前減料;反之應推遲減料且需調整分析可能的原因.環境溫度較高較低時需要調整飼喂量.羽毛覆蓋差可能需要較高的料量特別是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產蛋期如改變飼料營養時應特別小心,轉換飼料時應推遲減料,以便對新飼料有一個適當的評估.同時應考慮種母雞胸肌發育的大小,如低于目標指數應保持原有料量或適當增加料量;反之應加快減料.
在產蛋期當蛋重與雞群體質量趨勢結合運用時,日常監測蛋重能夠準確地管理雞群的料量.日均蛋重是雞群營養總攝入量是否適當的敏感指標,營養攝入不足會導致蛋重下降,過多會造成蛋重超標.使用精度±10g的電子稱或最大稱量10kg的臺秤監測蛋重.從雞群產蛋率10%開始記錄每日平均蛋重,每日抽樣120~150枚第2次收集的種蛋,避免用前1d產的種蛋,將平均蛋重記錄在標準蛋重曲線表上,為能清晰表現蛋重的變化趨勢,曲線的刻度應足夠大.切記產蛋期為了確保管理好雞群的飼喂量,日均蛋重的監測必須與雞群體質量增長趨勢結合使用非常重要.35w后飼喂蛋白含量低的產蛋2#料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產蛋率并有效控制體質量增長.記錄種蛋重量是評估飼喂量是否適合的良好工具,比較實際與標準產蛋率的差異再乘以1.8以確定雞群需要減少或留下多少能量.
如雞群采食量正常,一般情況下蛋重和標準曲線一致,由于抽樣的誤差及環境的影響,平均蛋重沿標準蛋重曲線上下波動屬于正常.
9.2.1 蛋重下降或連續3~4d停止增長
表明雞群料量不足,如雞群沒有給到高峰料,應提前增加料量或如已給高峰料時應進一步增加高峰料量.
9.2.2 雞群達到產蛋高峰時連續3~4d蛋重超標
在雞群到達產蛋高峰時如減慢或減少料量的增加會對雞群的產蛋率造成負面影響,而應特別小心這樣的操作.但對下一批雞群應重新評估該飼喂方案.
9.3.1 連續3~4d蛋重低于標準
應增加料量,蛋重下降的趨勢也許在產蛋高峰后因減料太快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如當日均蛋重持續下降超過預期時需重新評估減料,此時料量需重新增加.
9.3.2 日均蛋重連續3~4d增重超過預期
下一次減料提前,如當日均蛋重增重連續超過預期時應重新評估減料,此時需重新減料.
槽式飼喂系統的速度決定了飼料分配速度的快慢,飼料分配時間是獲得并維持雞群均勻度的關鍵,為了使所有的雞只都能在同一時間釆食,飼料必須及時以適當而均勻的方式分配到整個雞舍.應至少每批雞群檢查1次(表7),最好多檢查幾次或雞群的釆食行為出現超出預期的變化時增加檢查頻率.槽式飼喂系統速度不正確會導致釆食不均勻,雞群均勻度差,降低雞群生產性能和家禽福利.飼料分配到整個料槽的時間不應超過3min,如槽式飼喂系統的速度達到30m/min就能達到這一目標.

表7 槽式飼喂系統的速度不正確時應采取的措施
雙黃蛋比例的高低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高峰料量的高低及加料的快慢.雙黃蛋的比例一般不應超過4%;腹腔內直徑1cm以上卵子的數量正常為6~7個,超過9個,說明料加的快,少于5個,說明料加的慢.
吃料時間的明顯變化直接反映出料量是否過多或不足,是測量雞群是否得到足夠能量的最好方法.在飼喂高峰料時,吃料時間應在1.5~3.0h,無論任何時候,吃料時間小于1.5h或大于4.5h,應檢討環境和管理方面是否有問題.觀察雞群情況,讓雞群告訴您真實的情況!許多因素如周齡、溫度、飲水器的類型(乳頭或鐘形)、料量高低、飼料的物理形狀(粉料或顆粒料)、飼料營養濃度及原料質量等都會影響雞群的采食時間.將釆食時間作為高峰后減料的工具,保持準確的記錄非常重要,產蛋高峰期,在19~21℃的溫度下,根據不同的飼料形狀,雞群的釆食時間一般在2~4h(表8).采食時間是指雞群從飼喂系統轉動開始到喂料器內只剩下粉末為止采食完一天料量所需的時間.當料量過多時,雞群的采食時間會較長,反之會比預期的短.采食時間的變化趨勢與具體采食時間同樣重要,應觀察和記錄雞群采食時間的趨勢,如雞群的采食時間發生變化,應及時調查可能的原因如能量水平不符合預期、飼料質量差、健康原因、料量不正確等.管理人員密切觀察和了解雞群才能制定產蛋高峰后的減料策略.一般情況下,種雞的吃料時間20~28w為1~2h、29~32w為2~3h、33~66w為2~5h.

表8 產蛋高峰期釆食時間參考
飼養肉種雞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用心感受,用腦分析,經常對種雞群進行評估與監測,善于總結分析并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取得最好的生產成績.飼養肉種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S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5090(2017)09-0003-04
201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