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均
(廣元市交通運輸局,四川 廣元 628017)
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基本問題探討
——以蘭州市區為例
米 均
(廣元市交通運輸局,四川 廣元 628017)
在歸納總結山地城市特征、布局形式和山地城市路網規劃原則的基礎上。以蘭州市區為例,從討論蘭州市區地形形態對城市道路交通的影響入手,分析研究了蘭州市區道路網普遍存在的道路交通問題。最后結合蘭州市區路網存在的問題和山地城市路網規劃理論,提出了今后蘭州市區道路網規劃應主要考慮的一些規劃方向。
山地城市;蘭州市區;道路網;規劃方向
1.1 山地城市特征與布局
(1)山地城市特征
山地城市有區別于一般平原城市的城市特征,主要體現在地理區位、社會文化、空間特征和城市擴展特征四個方面。從地理區位上來說,山地城市大多坐落于山區及丘陵地帶,或平原與山區的交界上;社會文化方面,山地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生態環境、文化、經濟的發展受到山地地域的深刻影響;空間特征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呈現從河谷到山坡不同層次逐漸開發的模式,造就了分臺聚居和垂直分異的人居空間環境;城市擴展特征方面,由于受到地形制約,阻斷了城市向四周發展蔓延,城市的擴展方向往往趨向于阻力較小的方向,如河流的上游和下游。
(2)山地城市布局形式
帶狀布局、組團式布局、分片式布局是山地城市布局的主要形式。受山地、河流等自然因素制約,城市沿河谷延伸呈帶狀;城市用地被地形分隔呈組團式;分片式布局常出現山區地形復雜的地帶。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許多城市的布局呈現出不同形式的組合,如蘭州市區即是帶狀布局也是組團式布局。
1.2 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原則
(1)立足山區城市經濟水平和建設工程造價,制定合理的道路網規劃目標;
(2)體現山區城市、濱河地區的城市特色;
(3)保證城區對外交通順暢、內部交通便捷;
(4)注重道路網與城市環境的協調,道路網盡可能與地形地貌相融合;
(5)保證道路用地面積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合理比例。
下文將以蘭州市區為列來探討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
(1)收集整理相關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的理論資料,進行歸納總結;
(2)對蘭州市區道路網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明確市區整體路網結構;
(3)參照調查結果,總結路網存在的問題,分析形成問題的原因;
(4)結合相關理論與路網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蘭州市區道路網規劃方向。
2.1 蘭州市區現有道路網問題分析
(1)市區道路網結構尚未完善;
(2)道路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3)市區過境交通體系尚未形成;
(4)市區東西向主干道可靠性差;
(5)市區路網結構劃分不明確;
(6)組團之間銜接性和道路網通達性差。
2.2 蘭州市區道路網問題的成因分析
(1)受南山和北山兩山夾擊,即特殊地形條件限制;地形條件限制使以中心區為代表的地區,土地開發利用強度極高,可用于道路建設的空間不足,導致路網密度和道路路幅都較低,部分區域用地與路網難以匹配;
(2)黃河穿城而過,更增加了道路網結構的復雜性;同時,橋梁布設位置與交通組織方式的不合理,使得南北城區的聯系受到嚴重影響;
(3)在道路網規劃過程中,交通需求預測工作不到位,導致現有部分路網不能滿足現有交通對路網的需求,城市組團之間東西向的連接通道供給尤為緊缺;
(4)由于山勢原因,橫向支路末端的機動車道未完全覆蓋,主要由大量步行交通構成,機動車可達性較低。
(1)調整用地布局,培育城市多中心
多中心結構是目前較受推崇的一種城市空間布局方式。由單中心轉變為多中心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在原有城市的基礎上,另建新中心或新城,構建新的城市形態,通過交通干線和中心城區組成完整的城市系統。二是在原有舊城的基礎上調整布局,形成多個城市中心和以其為核心的組團。此外,通過地面、地下等交通工具的合理規劃布局,提升城市中心與各組團以及各個組團之間的銜接性,使城市中心與各組團以及各個組團之間道路通勤達到通暢。
(2)通過利用蘭州市區的地形條件,構建自己的特色道路網
蘭州市區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黃河兩岸風景秀麗。所以,應該使南北濱河主干路與黃河兩岸風景相融合,加強兩岸濱河大道的運行效率,即保證車輛的通過速度,也能使駕駛者及其乘客享受到黃河美景,使蘭州市區道路網特色更加突出。
(3)完善道路網結構,渠化道路網交通
蘭州市區東西向主干道交通路網結構尚未完善,市區東西向交通主干道的建設迫在眉睫。一方面,西津路的主干道作用受到路面結構的限制;對西津路的改造應當加快,如有必要應在西津路修建高架橋,提高西津路的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蘭州市區南山公路的規劃早已形成,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實施,如要打通東西向的主干路網,南山公路必須修建,這樣才能緩解南市區的道路交通壓力和起到分流東西向交通的作用。
信號燈的合理布局及配時優化、道路交叉口的渠化、單行道的合理設置等都是交通渠化的組成部分,交通渠化不僅投資小,而且效果明顯,其中部分路段“綠波交通”、單行道的合理設置在其他城市已得到廣泛應用,所以蘭州市區用加快道路網渠化,使道路網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以提高道路網通行能力。
(4)改善蜂腰區域道路通行能力,提升路網的整體通行能力和可靠性
蜂腰區域路網的通行能力往往決定整個路網的通行能力。由于地形的限制,蘭州市區和其他山地城市一樣,道路網均存在蜂腰區域,所以整體道路網的通行能力受到路網蜂腰區域的直接制約。市區東西方向路網在西關十字與西站之間形成了蜂腰區域。蜂腰區域的改善可通過分流交通和提升路段能力來解決;對于分流交通方案,可通過引導過境交通從外圍道路通過;而對于提升路段通行能力,最好的方案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在西津路修建高架橋,以提高蜂腰區域的通行能力。
(5)合理規劃軌道交通網絡,形成道路網與軌道網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
軌道交通是城市現代化的大運量快速有軌客運交通系統工程,是城市交通作用最大的直達客運體系骨干,應與道路網綜合起來規劃,逐步形成綜合交通體系,發揮道路網與軌道網相結合的綜合效果。根據蘭州市區地形地貌特征和城市人口規模、用地特征以及主要客流集散區的分布情況,蘭州市區可在條件允許時側重于發展高架輕軌,形成軌道交通銜接各區組團的快速的交通干線,道路網與軌道網絡的綜合交通體系投入運行必將有效調整交通結構,緩解交通壓力。
(6)揚長避短,充分發掘城市空間立體資源
蘭州市南北向被山阻隔,中間被黃河貫穿,平面空間上的限制已無法改變,但立體空間上的資源尚未充分發掘。以地鐵為代表的地下交通方式無疑能幫助蘭州減輕不小的地面交通壓力,而對于蘭州這類公交出行比例較高的城市來說,在技術、經濟、客流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發展地鐵是很不錯的選擇。此外,隨著高架BRT技術的成熟以及在各地城市中的順利應用,蘭州市總體帶狀的城市布局,也適于修建BRT等快速公交系統,同時建立完善的支線接駁系統,提升BRT的輻射能力。
我國地域廣闊,其中大部分城市的發展受到山地地形的阻礙,城市道路網規劃受到極大限制,所以研究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意義重大。本文通過研究認為,山地城市的道路網規劃應著重把握以下幾點:消除城市內部組團之間的連接瓶頸,保證過境車流不影響市內交通;以市民方便快捷為出發點,完善干線—支線—行人通道之間的銜接;充分利用空間道路資源,發展多種形式的公共交通。
本文重點結合特殊地理環境因素總結了蘭州市區道路交通存在的問題,以及形成問題的原因;為了改善蘭州市區道路交通環境,從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與發展空間交通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對其他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僅為自己的一些體會和見解。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還需進一步研究,以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
[1] 廖濱英,丘承斌.山地城市道路交通與城市形態關系淺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5):16-18.
[2] 俞庚貴.山丘地區城市道路網規劃的特點及要求[J].建筑規劃與設計,2007:26-27.
[3] 俞建,李渝等.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的思考[C].大連:大連出版社,2008:1-5.
U491.1+2
A
1008-3383(2017)09-0200-02
2017-02-23
米均(1987-),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