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亮
(賓縣糖坊鎮水產站 黑龍江 賓縣 150400)
關于松花江干流糖坊段沿江漁業生產結構調整之我見
王影亮
(賓縣糖坊鎮水產站 黑龍江 賓縣 150400)
我們糖坊鎮水產站按照省政府關于推進松花江干流沿岸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同步發展的指示精神,圍繞如何發展糖坊鎮沿江一帶水產業展開詳細調研,下面就如何搞好糖坊鎮沿江漁業生產結構調整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地理位置及資源狀況
賓縣糖坊鎮位于哈爾濱市東部松花江南岸,松花江流經糖坊鎮32公里西至阿什河口,東至卜家口子上游,境內江段水產資源豐富,有河流入口松花江,有人工池塘千余畝,沿岸沼澤地、航電樞紐工程水淹地形成的淺水灘區近12.3平方公里.
(二)漁業經濟發展水平
池塘養魚基本走向標準化養魚生產,以馴化精養為主,畝產已超過千斤,畝利潤在千元以上.自然泡泊養魚,大部分是以人放天養為主,畝產不高,一般在80公斤左右,但魚產品的品質優,近于純綠色產品,市場銷售價高,加之生產成本低,利潤十分可觀.沿江一帶的魚產品為賓縣商品魚市場增加了知名度,是漁民增收的可取財路.
(三)漁業發展情況
賓縣糖坊鎮松花江沿岸的漁業生產情況.由于航電樞紐工程的建設,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生產格局.人工魚池全部近乎于標準化精養,通過經濟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可逐漸向漁業設施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自然泡泊需要通過改造,可大幅度地提高生產水平,尤其是對一些原有通江的大型泡泊,通過改造,可人為控制地引進江水,同時,引進江魚、關、啟閘門,進行人工精養,提高所生產魚品品質,增進市場知名度,增加漁業經濟收入.樞紐上游,淹沒區內所形成的水產養殖資源,這一區域的資源在哈市濕地界自阿什河口至樞紐工程大壩處賓縣境段,全長32公里,在此境段,由于水位的提高,使得沿岸水域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三種沿岸水域形態.一是沿岸淺灘.平原地帶因江水上漲形成大面積的淺灘,水深不足2米,促成了淺水動、植物的適宜環境,成為松花江畔又一類型的水域資源.這一類型的資源分布于自阿什河口賓縣界向下游至一些岸邊溝汊、泡澤與江水相連通,加大了原有的面積,有的形成了江岸內陸相連的湖泊,此類型的資源主要是大頂子山石場下游自大頂子山至老山頭境段,長約5公里的區域.二是形成湖泊.江岸邊座落的山巒,由于水位的上漲,使得原有的山巒間的高于江面的溝壑或山坳低于江水水位因江水上漲和撤落而滯留的水面,通過整改會形成新的水域資源.本境段內此類型的資源共有5處,通過筑壩建造成可排可注的岸邊塘壩水域.三是沿江原有漁場.在沿江附近原有的商品魚生產基地場及一些自然坑泡養魚水域,因江水的上漲而使地下水位提高,為池塘、基地養魚提供了富足的水源條件.
本江段內共有各種魚類,其中以鯉、鯽、鯰魚為優勢種類,年產量很高,大約都在200噸左右,嘎牙子、板黃、吉花等小型魚類數量也很多,年產量都在40到50噸左右,另外,各種蝦、蚌、螺的生產量也很可觀.有利用價值的植物有蘆葦、香蒲、三棱蒲、菱角、芡實、金魚藻等.由于航電樞紐工程大壩的攔截,使得此江段有類似于水庫的水域類型,除主航道外,沿岸江水的流速緩慢,從岸邊向主航道方向近500-700米的水域水質比較肥沃,魚的種類和數量都遠遠的高于未截留前,為一些食浮游動、植物的魚類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是一很好的育肥場所.
根據此江段的特有性質,應該向水庫漁業生產類型發展,以鰱鳙為主打魚類品種,以牛尾巴、鱖魚等為輔助品種;大力培育小型的餌料魚品種;充分利用螺蚌資源,開發青魚的放流與移植;采用牧灘的技術,培養移植挺水和沉水植物,發展草食魚類;結合旅游觀光移栽具有保健功能的菱角、芡實等特有的浮葉植物.
采取現代養殖技術手段,以漁業養殖發展為主,同時可以開展多種項目相關的副業,將這淹沒區變成水產品的主產區、淹地農民的致富區、沿江農民的財富區.
1、大力發展圍欄養魚
圍欄養魚是充分地利用自然水域中的淺水區易于截圍的溝、灣口及全圍型的網(箔)欄養魚.此種生產方式的優點是:自然水域中天然餌料豐富,水質好,含氧高,水體交換量大,養殖魚類在這種良好的圍欄生態環境下,可避免兇猛魚類的危害,攝食旺盛,魚病少,生長快,產量高.有利于維持水域的生態平衡和物質的良好循環.同時,圍欄養魚具有結構簡單、管理方便、成本較低、養殖魚類的商品率高、效益顯著、不占用耕地等特點,將使漁業生產朝著資源利用的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
在糖坊江段淹沒區內,可供圍欄養魚的地方有阿什河口、大頂子山石場溝口三處.阿什河口、大頂子山石場溝口兩處,攔截后可成為近似精養的魚類生產場地.在40號航標上游的阿什河口直至下游的卜家口子處,此處為淹沒區內的淺灘區,水深一般都在2米左右,在這區域很適宜發展網圍養魚,每個網圍單位可在20畝左右的面積,每戶可搞多個,也可多戶連搞或以漁民合作社的形式成立網圍漁業隊.
2、岸邊山坳、溝筒攔截發展筑壩養魚
此種漁業生產形式是屬小型塘壩養魚類型,特點是魚的活動空間大,且水源水質優良,即山上融流的雨雪水、山泉水、江水,這種水域無污染、魚病少,單產水平高,可作為綠色產品生產基地群進行統一經營管理.
此類資源自40號航標至大頂山石場段共五處,溝口寬度均不超150米,向里延伸的長度在200-1500米不等,并且寬度大于溝口,攔截筑壩工程量小且容水面積大.五處建成后,總水域面積可達千余畝,年產魚可達500多噸,是屬于航電樞紐工程所形成的又一新的漁業水域資源.如果資源能夠發包給開發者,二年即可全部建成投產.
3、發展休閑垂釣漁業
結合哈爾濱濕地旅游,在賓縣糖坊鎮段的淹沒區內多處可以建成環境優美、條件適宜的休閑垂釣漁場.根據垂釣者的愛好,可分別設置夜釣場地、重點釣鯰魚場地和白天的釣魚竟賽場地;可在網圍場地內設指定品種垂釣場地,也可在圍攔場地內搞游人自捕游樂活動.休閑漁業,根據不同水域類型,建設不同規格模式的游釣場地,另帶餐飲與休息場所,建設完善具有多功能服務設施和能力.
4、建設放流站
在馬家屯(原馬家糧庫)或大頂山石場建設一處放流站,以人工魚池培育苗種放流,年放流能力達到1000萬尾.
利用五到十年時間,通過推廣漁業生產各種養殖技術,大力發展沿江漁業生產,到2020年,沿江漁業養殖面積達到:網圍養魚18萬平方米,圍欄養魚5000畝,塘壩養魚2000畝,垂釣位2600個,養殖魚產量達到1730噸,在原有基礎上養魚戶人均增收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