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中國空軍向俄羅斯采購的首批一共4架蘇-35戰機于12月25抵達河北滄州飛行訓練中心,這也意味著,在經歷了9年多的時間,幾經坎坷,蘇35正式交付中國。
作為中國引進的又一種軍事武器,它在哪些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看點呢?它的到來又將會對軍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作戰半徑大。據了解,蘇35戰斗機的作戰半徑達1600公里,簡單來說,就是蘇35戰斗機在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用空中加油的條件下,從機場起飛到作戰空域之間的這段往返航程最遠能夠達到1600公里。也就是說,如果在戰時,蘇35的作戰半徑覆蓋了從日本到東海,再到南海的絕大多數地區,這對于進一步夯實我國的國防基礎,增強我國的區域防空能力,提高我國空軍的制空權,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推力矢量技術。發動機一直是困擾我國軍工企業發展的“心臟病”,而此次引進的蘇35戰斗機所使用的發動機是其突出的優勢之一。據了解,普通航空發動機提供的推力方向是固定的,和飛機的縱向中心重合或呈一固定夾角,而推力矢量技術則通過轉動飛機發動機的噴口,改變噴射氣流的方向產生的力就是推力矢量力,產生矢量推力的發動機叫矢量推力發動機。發動機作為戰斗機的核心部件,被形象的稱之為戰斗機的“心臟”,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戰斗機的性能。
由于蘇35戰機在發動機上使用了推力矢量技術,在綜合性能方面,根據美國和俄羅斯應用推力矢量技術的實踐證明,在使用推力矢量技術后,戰機在起飛、著陸的安全性加大,在戰場上的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得到有效增強,在靈活性、空對地的攻擊性能、近距格斗戰力等方面有極大的提高。此外,在航程等方面也有較大的改善。
機翼上裝雷達。通常,戰斗機的雷達都是裝在機頭的前方,呈扇形面布局,但這樣的布局由于安裝空間有限,會使雷達的視野范圍受到限制,一般只能覆蓋方位的120度視野。
蘇35戰機的又一大亮點便是除了在機頭安裝雷達之外,它的機翼前緣上也被裝上了雷達,換句話來說,在機頭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利用機翼上的空間來增加雷達的布局面,從而將雷達視野擴展到全部前半球,擴大了機載雷達視野,提高火力控制所需要的精準度。
正是由于蘇35戰機雷達采用這種布局方式,其雷達視野由120度升至180度,使其能探測到400公里以外3平米大小的目標,在探測距離和探測目標處于領先地位,同時也使其在中距和近距空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那它的引進對我國空軍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據了解,蘇35戰機的引進加上我國自主研制的殲20戰機,中國空軍將在裝備體系建設、作戰能力、遠程打擊能力等方面有一個新的躍升。(編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