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茜
2015年中秋,何建明來到了天津。
那一天,這座城市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憂傷中。
8月12日23時34分06秒,相隔31秒發生的兩起大爆炸,如沖天驚雷刺破靜謐無辜的夜空。450噸TNT當量的爆炸品,數不清的硝酸銨、硝酸鉀、易燃固體、腐蝕物,像兇殘無比的猛禽怪獸,張牙舞爪地在本是繁花似錦、夜闌人靜的天津港,集體發怒,釋放出令人心懼膽寒的威力。
那一瞬,星月失色,天地混沌,火光映紅大地,大地驚恐萬狀。
那一刻,強烈的沖擊波,讓三里路之外的門窗完全破碎、片甲不留。
很快,人們從微信、電視中看到了爆炸后的慘狀,知道了消防隊員犧牲的消息。人們憤怒了,不禁對政府,對有關監管機構發出了責難,甚至對消防部隊指揮官的應急能力、判斷力、指揮力產生了質疑。
一個半月后,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帶著同樣的困惑、疑慮,來到了距離事故發生地最近的八大街消防中隊,見到了那一晚值班的戰士張夢帆。
采訪由此開始。
與此同時,伴隨著痛苦體驗,燃燒著毒氣、硝煙,噩夢般恐怖、驚懼的爆炸現場,隨著他毫無渲染痕跡、準確無誤,又張弛有度、豐富、立體的筆法一一展開。
長期以來,何建明一直是站在社會前沿,正視現實,引領作家繁榮報告文學創作的領軍人物。自24歲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騰飛吧蒼龍》開始,3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從《共和國告急》《落淚是金》《根本利益》《國家》《忠誠于背叛》《中國高考報告》《共和國告急》到《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特別是2003年寫“非典”,2008年寫“汶川大地震”,無一不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多年來,他始終以一位普通采訪者的身份,熱忱地關注現實、記錄歷史。而《爆炸現場》的創作,即是對報告文學作家情感、思想、判斷力、意志力和寫作能力的又一次嚴峻考驗。
令人信服的是,何建明是冷靜的。他沒有一味地悲傷、憤怒,也沒有被當時許多慷慨激昂、振振有詞的埋怨聲、譴責聲左右。經過深入細致地探察采訪、感受的積累與升華,他很快得出了結論。作為一名報告文學作家,必須忠實而義無反顧地堅守報告文學,真實反映現實生活的基本立場,以感人肺腑的事件,鮮活、生動的具體人物,向中國人,向全世界人鄭重宣告一個不容任何人懷疑的事實:天津消防隊員在這場重大災難事故中的表現盡職、盡責、勇敢、堅定,無可挑剔;在大災難面前,表現出的獻身精神可歌可泣。
他深知,作家的主要職責不是發表意見,而是講出事實真相;他知道,筆下的敘事和事件的原貌一定得符合事物的邏輯,不管復雜與簡單、痛苦與欣慰;他了解,文學的真諦,是為了幫助人類、拯救人類,是為了告知人類,最高的利益是人類的長遠利益;他也清楚,文字的力量、作家的態度、表達的思想,是一部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必須以文學的美感和撼動力,強有力的事實,批判主義精神,普通人的情感,傾注全力表達思想,使閱讀者通過自己的現場體驗,在事實面前接受一次同樣高尚的精神洗禮;他更知,如何對55秒內做好戰斗準備,撲向火海的消防隊員,細節的悉心描述,進行人性的探究。
為此,他認為,記錄“天津大爆炸”這一重大事故的關鍵,不是糾結事故背后的原因和陰謀,那自有天理良心、法律審判。文學家的責任,是通過深切的感受,細致入微地敘述,講出事實真相,表明作家對待生命、責任、文學的態度。
精神的分量重于泰山,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人們用心靈,用靈魂,用情感去感悟、緬懷我們的英雄,尊重每一個生命。
于是,情感體驗在這部報告文學中產生了巨大作用。驚心動魄的場面、英雄的心理活動和第一時間做出的反應,都成了他關注和抒寫的焦點。他克服采訪過程中,消防隊員被烈火灼燒后,病殘的身體在他生理、心理上造成的極度痛苦和刺激,在人們歡度中秋、國慶、圣誕、春節和周末的日子里,數次赴天津港采訪,對在場突出人物、事件進行調查補充、完善,最終以親歷般的體驗,短短3月內,完成了一部震撼人心、靠事實說話的文學力作。
作品的震撼力、說服力、吸引力是強大的,除了事件本身的關注度,還因為它鮮活、動人的藝術表現力。
很顯然,何建明的創作代表了人類、社會整體的利益。他不靠長袖善舞,也不無端說辭,而是毫不猶豫,義正詞嚴地對社會做出公眾的評價。其見解針砭時弊、鞭辟入里,包含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公眾理想的尺度與愿望,同時也具備了一個優秀作家應有的社會閱歷、認識能力。
《爆炸現場》是報告文學,不是宣傳品,不是偽真實,而是反思、真相,是滿足大眾知情權的準確報告。在這部作品中,創作者堅守真理、揭示真相,自始至終關心的是事物的本質、強大的生命力量,最優美的東西在瞬間被摧毀了的莊嚴之美、悲愴之情。不僅滲透了作者極度隱忍的痛苦心情,戰士的勇敢頑強,還書寫了這個時代,消防隊員的獻身精神和他們剛剛離別人世,尚存有一絲微熱的身體里,放射出的壯麗與輝煌。
這是一部無法在短時間內,一口氣讀完的作品。每讀完一章,都會唏噓良久,情難自禁地落淚悲傷。我本人也寫報告文學,我知道,寫一個人的過程,即是一次情感的投入,似與被書寫者有著生死離別的關聯。
何建明在采訪、創作中的付出是艱苦的勞動、深入的思考,承受的又何止是身心煎熬,失去年輕戰士的遺恨。當他用心靈體會,用手輕輕撫摸傷員燒焦的疤痕,注視著一雙雙干凈的眼睛、純潔的臉龐因為這場災難,烙上的沉重陰影時,他的內心,怎么能不為人類因金錢、利益,漠視生命、彼此戕害的現實,肝腸寸斷。
敘述中,他迫切地期望人們知道,消防隊員的職責,就是接到“出警”命令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滅火救災。當時,誰都不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在引發爆炸,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然要沖向火場,拼勁全力救出每一位有可能生還的人。
請問又有哪一場火災,是在消防隊員甄別火災原因后,才去救人滅火的。如果是那樣,大家都坐在辦公室分析火災原因好了,干嘛沖向火場做如此巨大的犧牲。更何況,有很多消防隊員是在保護現場群眾,督促撤離時,在接續兩次大爆炸中遇難的。
10萬字的報告文學對何建明來說,不算是一部大作品。但正如他自己所說,《爆炸現場》是他從事非虛構類創作幾十年來最刺痛他內心的一部。在那段日子里,火光與濃煙,在他眼前長久定格,肉體與烈火搏殺后的灰燼與白骨讓他徹夜難眠。他的心在疼、淚在流。但,理智最終讓他轉換角度,以敘事的方式,描繪了消防隊員盡職盡責、盡情盡性,極其完美的表現,表明了自己尊重事實,敬畏生命的立場。
其中,富有現場感的表現力、痛楚之情,知識分子的良知。懸念、伏筆,多重線索相互呼應的文學手法,強烈地感染了閱讀者,同時控制著他隨時有可能爆發的憤懣情緒。
報告文學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文體存在下去,是因為使命感和直面人生的意義。也許,我們真的無力阻止那些貪婪、變異的怪物,但是,不能因為如此,就喪失探究事物本質的勇氣、放棄揭示社會問題的權力。
“天津大爆炸”過去了一年。
經國務院調查組調查認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火災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別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瑞海公司嚴重違法違規經營,無視安全生產責任,非法建設危險貨物堆場,違法違規多次變更資質經營和儲存危險貨物,安全管理及其混亂,致使大量安全隱患長期存在,同時,暴露出有關地方政府和部門依法不依、依法不嚴、監管不利等問題。調查還顯示,消防隊員用水滅火導致加劇爆炸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消防隊員在大火中的表現無可指責。
一年之后,《爆炸現場》給予我們的,依然是追問與思考,而一部文學作品抵達的藝術高度、產生的現實主義威力則永恒無限。
這是《爆炸現場》的力量,文學的力量。
它還讓我有了一個心愿,期望能夠在大爆炸的核心區,為犧牲在這場事故中的烈士、死難的人,獻上一束鮮艷的花、美麗純潔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