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麗
【摘要】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但因傳統物理教學較為注重物理學科知識的傳授,故而對實驗的重視不足。初中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加強實驗教學,目的是要借助實驗而引導學生參與到物理學習過程中,子啊觀察、操作、思考和探究中獲得對物理知識的構建,形成技能。在初中階段要注重加強實驗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得到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提高教學效率
實驗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式,也是獲得物理知識構建的重要途徑,從以往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來看,對實驗的重視力度不夠,甚至出現了教師講實驗,學生背誦實驗的現象,實驗的作用并沒有得到較好地發揮。實驗于學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欲提高實驗的有效性,不僅要增強實驗的趣味性,還得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且要把實驗和生活聯系起來,使實驗日常化,成為一種習慣,這樣才能讓學生借助實驗而探究物理,更好地學好物理。
一、增強實驗趣味性,讓學生喜歡實驗
實驗本身就富有較強的趣味性,但因應試觀念所影響,一些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么是以演示實驗來代替操作實驗,要么就是直接講授實驗,讓學生記實驗現象和結論,實驗形同虛設。也正是因此,學生逐漸對實驗失去了興趣。初中物理教學中涉及大量的實驗,以摩擦力為例,就涉及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將滑動變為滾動、研究自行車的摩擦力、竹筷提杯子等多個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概念,通過實驗而獲得對摩擦力知識的構建。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為增強實驗的趣味性,要注重結合實驗內容而設置懸念,啟發學生思考。如在“大氣壓強”的實驗探究中,教師可先準備一杯礦泉水(蓋子是擰緊的),然后問學生想要讓水慢慢流出來可以有什么辦法,當學生想到用針刺一個小孔時,教師順勢在瓶底刺一個小孔,結果,水沒有流出來,此時追問“為什么?”當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驗現象產生矛盾,他們急欲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自然會去主動探究。又如“液體壓強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中,借助多媒體而以帕斯卡的木桶實驗故事作為啟發,通過故事而讓學生初步了解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激發其探究欲望。
結合實踐不難發現,為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在實驗中也可通過情境而引出問題,借助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以“探究摩擦力影響因素”為例,在實驗前,先引導學生用手壓在課桌上并向前拖動,感受拖動時桌面對手的作用力,思考是什么力;接著引導學生加大手對桌面的壓力,再次感覺并思考,隨著手的壓力增大,有什么感覺,能說明什么;再用一塊粗糙的木板放在桌面上,再次操作感受并思考摩擦力會和什么因素有關。
二、以探究為載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
要使實驗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參與實驗。如浮力教學中,下沉的物體是否有浮力,如果是直接告訴學生,學生沒有經歷實驗過程,記住的只是一個知識點,而若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不僅掌握了該知識點,也能理解為何下沉的物體也會有浮力的原因。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真正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過程中。
在實驗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猜想。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例,在該實驗教學中,教師先將一小車從斜面滑下,引導學生觀察,小車滑下后運動一段距離后的狀態,問“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阻力是如何影響小車運動的?”“運動是否需要力來維持?”針對實驗和上述問題的交流,引導學生猜想“”阻力會對物體的運動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猜想后,教師幫助學生整理并歸納猜想,然后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在猜想的基礎上,更多的是要預留時間而指導學生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方式完成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對實驗數據分析而得到實驗結論。如上述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中,要探究阻力對物體的影響作用關鍵是要看阻力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故而實驗中引導學生用毛巾、棉布和木板來實驗,測定阻力的大小、滑行的距離、速度變化快慢情況,通過實驗而引導學生分析初速度相同的情況下,若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就會怎樣,運動距離會怎樣,也就說明了小車受到的阻力若越小,速度減小就會怎樣,進一步可以得到結論,若物體運動不受阻力,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在實驗總結階段,要先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先表達,教師再引導學生概括。
三、以生活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探究實驗
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實驗的關注力度加強,學生參與操作實驗的機會也增多。但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來看,實驗還是多拘于課堂,課外探究實驗還是較少。物理教學所要做的,并不是然給學生單純地掌握一些書本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能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在科學探究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提倡把實驗和生活聯系起來,其目的是要讓學生能把探究變成日常化行為,在物理學習中多一些操作和應用,以此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結合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識點和實驗來看,在生活中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也是具有可行性的。如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課堂實驗初步了解了物體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之間的關系,課后為進一步鞏固該知識點,可引導學生利用彈簧秤對生活中的物體(如食鹽、書籍等)所受的重力進行測量,再次探究其和質量之間的關系,鞏固G=mg的方法。又如浮力一章的探究過程中,雞蛋會浮在水面上,課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就會發現,生雞蛋和熟雞蛋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現象。在實驗教學中,也可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放手實驗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較好地凸顯,在實驗教學中,唯有讓學生主動去實驗,能放手讓學生實驗,讓學生經歷實驗過程,這樣才利于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在物理教學中要能放手讓學生實驗,首先的轉變教學觀念,從“以師為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真正做到“以生為主”,要能從書本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而理解物理知識。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以“液化現象”為例,雖然教材中有壓縮液體的演示實驗,但沒有降溫液化的實驗,此時可讓學生拿一塊小玻璃,對著玻璃呼氣,通過這個實驗而獲得體會。又如“功”的教學中,是否對物體施加了力就是做了功,針對這一問題,請兩個學生上臺演示用力推動桌子的實驗,其中一個同學用力后桌子被推動,另一個同學用力后桌子沒有動,再問“作用效果是不是一樣?”由此而引出“功”的概念,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知識,效果更好。
在實驗操作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操作,還得引導學生多思考。如在“杠桿”的教學中,對于杠桿、支點、力臂等概念,可引導學生用鉛筆、文具盒等作為實驗器材,在實驗中找出并標記,再問如何才能讓杠桿保持平衡,由此探究阻力臂和阻力、動力臂和動力之間的關系。又如在“物體的浮與沉條件”探究中,對于浮在水中的物體,要知道其所受的浮力,要先測出什么(先測出重力),還要知道什么才能計算,結合問題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得到F浮=G-F的結論。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正視實驗的重要性,以實驗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驗,通過實驗而更好地獲得物理知識的構建。在實驗教學中,應多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真正成為實驗的主體,主動猜想,主動探究,這樣的實驗教學才會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李江匯: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第3期254-255頁。
[2]邴帥:讓實驗教學演繹初中物理精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年第5期162-163頁。
[3]郭建南:如何讓實驗教學為初中物理課程揚帆起航[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年第10期87-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