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摘要】中西禮貌原則在商務談判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初步分析了中西禮貌原則的差異,并對其差異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以此增強文化差異意識,提高商務談判的能力。
【關鍵詞】禮貌原則文化差異商務談判
一、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內容
(一)英語文化中的禮貌原則
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學思想體系構建了英語國家文化大廈的主體,且英語語言文化受封建制度束縛的時間較短。因此在英語語言文化中具有“以個人為中心 (individualism)”的特點,沒有傳統的貴賤之分,平等意識較強。美國語言哲學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它要求溝通雙方談話的內容既要真實切題,簡明扼要又要充實,不空洞。此后,英國語言學家Leech拓展提出了禮貌原則。
(二)以漢文化為背景的禮貌原則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積淀了以皇權統治為中心,以儒家思想安天下的深厚文化底蘊。中國人崇尚“謙虛”的美德,推崇“貶己尊人”的處世原則,遵循“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等”的原則。在社會生活中,奉行個人從屬于社會的價值觀。
顧曰國先生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在Leech的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總結了漢語言文化有關的禮貌準則,其內容為: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得體準則、慷慨準則、雅言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他認為,漢語中禮貌的四個基本要素為:尊敬他人、謙虛、態度熱情和溫文爾雅。
二、英漢禮貌原則的異同
中西方禮貌原則都體現出了“得體”二字,這也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最需要堅持的原則。求同存異才能實現雙方友好合作,要以長遠利益作為最終目標。
但由于不同文化差異性和獨特性的存在,使人們表現禮貌的方式與策略是不同的,這就大大增加了跨文化交際的難度。如下面這個例子:一位來自美國的采購商Wil1iam Smith和一位中國的銷售部經理王建國初次見面,相互認識時,產生了以下的對話。
史密斯先生:很高興認識您,我叫威廉·史密斯,我的朋友都叫我威廉。這是我的名片。
王先生:很榮幸認識您,我叫王建國。史密斯先生,這是我的名片。
史密斯先生:不,不,請叫我威廉。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王先生:是的,我相信會的。
史密斯先生:建國,當我一回到美國后,我就會和您聯系。
王先生:我期望著接到您的電話。
兩個人分開后,史密斯先生而言覺得自己對王先生很有禮貌,他直接稱呼王先生為建國。然而這也是王先生認為史密斯先生對他很不禮貌的原因。
這個結果完全是由英漢文化差異造成的。史密斯先生覺得應該像中國人一樣熱情,與人套近乎。而王先生覺得初次見面史密斯先生就直呼自己的名字,這樣太不含蓄了。因此,該例子中兩個當事人的做法實際上是對Leech禮貌原則中一致準則的破壞,從而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三、中西方商務談判中禮貌用語差異的成因及對策
東西方社會文化的不同決定了交際原則與策略的取舍。中國的“禮”主張“與人為善,先人后己”,其實質為“克己復禮”。而西方的“禮”則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他們有一種等價交換的潛意識。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尤其注意以下幾點:
(一)禮貌得體的語言
交際雙方對語言及表達的巧妙運用是推進交際成功的重要條件。首先,交際語言要溫和、委婉,使對方容易接受。跨文化交際中,雙方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用詞的選擇就要考慮周到:如不發達國家就常用undeveloped countries而不是poor and backward countries。又如engineer一詞就常常被人們用來稱呼普通的職業工作者,以表達對普通從業者的尊敬,像dry cleaning engineer(dry cleaner),automobile engineer(mechanic)等。在英語表達方式上中,像“Im afraid”“we would suggest”,以及 “but”“however”等都是交際中常用的委婉語,這些詞既能表達否定的含義,又能保全對方的面子,讓人更容易接受。這也體現了Leech的慷慨準則。例如:“It is a pleasure for us to sign such a sales contract with you”相比“We are happy to sign such a sales contract with you”。
(二)學會聆聽
在跨文化交際中,有很多事卻是無法事先了解的。因此,在交際過程中成為好的聆聽者是非常重要的。聆聽體現了禮貌合作的原則,不僅是雙方相互尊重、誠懇相待的做事態度,其實更是察覺對手心理活動,了解對方具體性格、做事風格、習慣以及利益重點的摸底過程。通過聆聽,可以揣摩對方的交際能力、誠實度,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賴,是否可以遵守諾言。
(三)謙虛而有自信
交際雙方在實力背景方面有強有弱,但平等互利始終是貿易合作發展的前提,所以無論是處于優勢或劣勢的情況下,交際雙方都應保持謙虛和自信的心理。所以,謙虛和自信不是自卑和自大。在交際過程中,過多地使用祈使句和肯定句會使語言顯得生硬自大,氣勢逼人,違反謙虛的禮貌原則。因此,在交際中要盡可能把祈使句和肯定句轉變為疑問句形式來表達。例,“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advice?”就比“Please give me some advice.”顯得更客氣、謙虛而不失自信。
(四)熱情贊揚策略
禮貌也體現在人們待人接物的情緒態度上。談判前后的熱情贊譽就是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中方人員詢問:“Mr. Baker, what has impressed you most during your stay here?”對方可以回答:“Many things have impressed me deeply,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the hospitality of Chinese people, Chinese food. Of course, our successful business talk has impressed me most.”
總之,禮貌是促成跨文化交際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交際的雙方必須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
【參考文獻】
[1]Leech G.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 Inc.
[2] 顧曰國. 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10-17.
[3] 何兆熊. 語用學文獻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