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蓉
(廈門市第五醫院,廈門,361101)
頸椎病的發生受到工作以及生活中行為習慣的影響,而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疾病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1]。頸椎病可出現疼痛、肩頸麻木等癥狀,甚至引發多種并發癥,其中失眠是頸椎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對患者的生命質量產生嚴重影響[2]。常規護理在頸椎病伴失眠患者中的干預主要是通過護理緩解頸椎不適,增加患者舒適度,來實現促進患者睡眠的目的[3]。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由于患者對頸椎病伴失眠的相關認知較為薄弱,其行為難以控制,而導致常規護理干預的效果不夠理想。健康教育是一種能夠大幅度提高患者認知水平的護理內容,可通過認知改變患者不良行為,從而增加護理效果[4]。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健康教育對門診頸椎病伴失眠患者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廈門市第五醫院收治的頸椎病伴失眠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1)經影像學確診為頸椎病者;2)符合《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有關失眠癥診斷標準者;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2)合并嚴重骨質疏松癥者;3)合并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者;4)由其他原因導致失眠的頸椎病患者;5)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1)癥狀緩解: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頸椎病的治療藥物,定期正確用藥可減輕頸椎疼痛,改善癥狀,有助于睡眠。使用穴位按摩的方式緩解不適癥狀,使用醫生配置的舒筋活絡方進行熱敷,期間開展穴位按摩。2)心理調節:頸椎病伴失眠患者大部分可能受到疾病、疼痛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嚴重的負性情緒,從而導致失眠的發生,因此需要正確緩解患者情緒。3)睡前干預:主要從睡前心理干預和行為干預等方面入手,可同時睡前心理暗示的方式減輕入睡壓力,同時播放舒緩輕松的音樂,幫助患者放松。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1)疾病基礎教育:告知患者頸椎病的發生機制以及治療原理,讓患者明白治療的作用,按時正確服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頸椎不適時的正確按摩方式以及日常管理方法。2)心理教育:在開展心理干預時,明確告知患者心理干預的作用,以及夜間覺醒發生屬于正常現象,不必覺得驚恐和緊張,在患者傾訴的過程中通過告知疾病相關知識以及普遍的現象,緩解患者緊張感。3)睡眠教育:告知患者良好生活作息和睡眠環境的重要性,需要保持規律的生活和休息習慣,入睡前不能夠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和飲料。4)行為教育:明確告知患者入睡前的行為調節方式,包括肩頸部熱敷、按摩等措施的作用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如感到困倦即可上床入睡,同時在肩頸部按摩的過程中需要感受舒適,并通過身體上的舒適感引發到休息中,引發困倦。
1.5 觀察指標 主觀睡眠質量:2組護理前后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對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催眠藥物、日間功能等7個維度的評價,每個維度采用0~3分評價,得分越高患者睡眠質量越差。客觀睡眠質量:2組護理前后采用Aecg-100心肺耦合睡眠評估系統檢測客觀睡眠狀態,包括睡眠時間(Sleep Time,TST)、深度睡眠時間(Deep Sleep Time,DST)、醒覺時間(Awakening Time,AT)、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心理狀態:2組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SAS、SDS均包括20個條目,以1~4分評價,所有條目得分總和為粗分,乘以1.25為標準分,≥50分為存在焦慮、抑郁,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狀態越差。睡前不適癥狀發生率:記錄2組患者在睡前頸椎相關不適癥狀的發生情況,包括肩頸疼痛、麻木、頭痛等。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觀睡眠質量比較 護理前,2組的主觀睡眠質量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PSQI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觀睡眠質量比較分)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客觀睡眠質量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的客觀睡眠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TST、DST時間較對照組更長,AT時間較對照組更短,SE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客觀睡眠質量比較(P>0.05)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護理前,2組心理狀態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2.4 2組患者睡前頸椎不適癥狀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睡前頸椎不適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睡前頸椎不適癥狀發生率比較[例(%)]
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生率明顯升高,越來越多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頸椎疾病。有研究發現,頸源性因素可對人們的癥狀睡眠產生不良影響,但是現階段在頸源性因素導致睡眠的機制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6]。目前主要認為頸椎病患者發生失眠主要受到疾病不適癥狀、心理等因素的影響[7]。由于頸椎病的病程較長,目前在臨床上治療的難度較高,可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極容易引起不良情緒。因此,頸椎病患者可能因疾病發作產生疼痛、肩頸部僵硬、麻木等癥狀而難以入睡,并且還可能因為對疾病的擔憂、恐懼、緊張等情緒逐漸發生失眠,并且隨著疾病的進展這種失眠癥狀可逐漸加重[8]。
通常在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較低,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對疾病不了解,在主觀意識上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是無用的,因此導致依從性較低,對患者疾病癥狀的緩解程度降低。而在患者了解疾病知識以后,其主觀意識上明白這些行為對自身的作用,在行為上的積極性就得以增加,使依從性增加。因此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對門診頸椎病伴失眠的患者加強健康教育有顯著效果,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緩解不良情緒,同時改善睡前不適癥狀,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