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芳
摘要:關公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其形象隨著歷史的前進不斷地發生變化。從最初有勇無謀的武夫,到姿容軒昂、智勇雙全的英雄,再到忠義勇武剛強的忠臣君子,最后到被普通民眾尊奉為英勇善戰的戰神,鎮妖除魔的驅邪神,呼風喚雨、治病救災的保護神,招財進寶的武財神,這些形象的不斷變化,都是封建社會發展的特定需求。
關鍵詞:關公;有勇無謀; 智勇雙全;忠義; 保護神
一、《三國志》中的關羽形象
關羽的生平據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關張馬黃趙傳》云:“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鄉里合徒眾,而羽與飛為之御侮。”《關羽傳》引有諸葛亮給關羽的書信中提到了“羽美須髯”,這是關于關羽外貌的描寫。一方面,我們可以從《關羽傳》中看出,關羽英勇善戰,威震華夏。在傳中,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其傳記中看出,關羽雖然是一員勇猛非凡的虎將,但他缺乏韜略和長遠的政治眼光。
二、關漢卿戲劇中的關公形象
《單刀會》這部雜劇前兩折寫魯肅為要回荊州而設計邀關羽赴會,關羽并未出場,只是通過喬公和司馬徽之口渲染了他的勇略膽識。第三折描寫了關羽教育兒子關平打拼基業的不易,表現他誓死都會捍衛漢室的決心,為下折“單刀赴會”作了鋪墊。第四折才正面寫關羽與魯肅的沖突,結尾處達到高潮,使人讀之痛快淋漓,振奮精神。
《西蜀夢》描寫關、張二人遇害之后用鬼魂托夢的方式與劉備相聚,相聚之日正為重陽節劉備的壽辰,通過張飛對往年此日的懷想,來展現出今日人鬼分離,英雄慘遭迫害的悲劇。全劇以托夢復仇為結尾,表現出一種積極奮發的斗爭精神,這正是關劇悲劇的本色所在。
三、《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
(一)剛傲的形象
從外貌上看,關羽“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已表現出剛傲的氣質稟性。
從語言上看,關羽自己直言不諱,傲態可掬。
從行為上看,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且是愈演愈烈。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戰黃忠,有人說不殺落馬之黃忠是其“義”的表現,實質上也是其剛傲稟性的充分表現。
(二)忠義的形象
仁、義、禮、智、信是傳統的儒家思想,也歷來受統治者的推崇,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真正做到了“仁政”“仁君”,他親政愛民、禮賢下士,在此處自不必細說。“義”這一面在關羽的身上則體現的淋漓盡致,再因其對劉備的忠誠,關羽給人的感覺就可用“忠義”二字來概括。
四、關公民間信仰的形成與其中的關公形象
(一)關公信仰的形成
“忠義”符合儒家思想正統的道德標準,也是社會各個階層都需要的品質,是一種凝聚力,粘合劑,因而被統治者和民眾推上了神的寶座。統治者的推崇是關公信仰形成的外在因素。信仰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社會氛圍,只有環境條件允許了,信仰才能得到發展。關公的優秀品質是統治者所需要的,他們將關公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并教化人民去崇拜學習關公的各種優秀品質,以達到加強統治的目的。
(二)關公信仰中的關公形象
在民間信仰關公崇拜的現象中,表現出了人們崇尚神的文化心理,雖說是神,但在民眾心中所起的作用卻不同,表現出關公信仰在人民心中的多樣性。一方面,據說關公死后,被封為“伏魔大帝”后便不時顯圣,救助百姓。《三國演義》中就說:“往往于玉泉山顯圣護民,鄉人感其得,就于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而且在運城鹽池也流傳有關公顯圣戰蚩尤的故事。
縱觀晉元明時期文學作品中關公的形象以及在后來發展的民間信仰中的形象,我們不難看出關公形象在歷史、戲劇、小說及民間信仰中都有各自的特點,關公形象的不斷變化,都是封建社會發展的特定需求,統治者的政策傾向或是民眾的閱讀需求都是引起關公形象變化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 中華書局,1959.
[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中華書局,2010.
[3]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第四輯)[M]. 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卷)[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唐風,冬梅:胡適魯迅解讀<三國演義>[M]. 遼海出版社,2002.
[6]吳國欽校注.關漢卿全集[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羅貫中.三國演義[M].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