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潘康華+李清+祁佩穎
摘要:2000年以來,臺灣青春電影突破了臺灣傳統青春成長主題影片固有的模式,在青春主題之下已出現和形成獨具風格特點的母題,校園愛情題材、青春勵志題材、同性戀題材等青春母題的出現,推動和完善臺灣青春電影的廣泛發展。臺灣青春電影逐漸以類型化的發展模式,彌補和創新了臺灣電影產業創作樣式,為臺灣青春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曙光。其中愛情、勵志以及同性母題尤為凸顯臺灣新青春電影特性,本文通過這三大母題作為切入點,對影片作出分析,以探究臺灣新青春電影。
關鍵詞:臺灣;新青春;電影;母題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電影在經歷過貼近現實主義的輝煌“新浪潮”之后出現整體疲軟狀態,臺灣本土電影市場迅速萎縮,電影產量逐年減少,票房陷入低谷,臺灣電影幾乎要就此結束。新世紀以來,臺灣青春電影以其創新的表達形式、鮮明的敘事主題、清新的影片風格,為臺灣電影產業帶來絢麗的“青春”之光,突破臺灣電影產業在大片時代沖擊下的發展瓶頸,創造臺灣電影票房奇跡,扭轉臺灣電影產業創作格局,在華語電影及亞洲影壇逐漸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母題與青春電影
“母題”是一個外來概念,英文為motif,被學者采用作為術語。陳建憲稱之為“海綿詞”,即“在許多地方都出現,不同的學科,不同的人,對它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1]的確,“母題”這一概念雖然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然而“母題”的定義到底是什么,這在學術界至今都未能達成一致。作為電影主要批評用詞的母題,其意為:任何技巧、物體或主題意念不斷地在影片中重復。歌德認為,母題是一種人類過去不斷重復,今后還會繼續重復的精神現象。本文所提到的臺灣新青春電影母題,主要指新世紀以來臺灣青春電影不斷重復的主題意念。對于青春而言,總不乏人們的懷念與眷戀,而青春電影正是人們實現繼續重復的途徑之一。而當中不斷重復的內容其原型可看做是青春主題下的一個個母題,如愛情、勵志等。
二、愛情母題
(一)關于愛情電影
愛情是臺灣青春電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青春電影當中,21世紀以前的或沉重或壓抑的主題在這一時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還青春以陽光快樂的本質,著重表現那明亮的一面,即便憂傷,也只是晴天中的雷陣雨。青春不再殘酷,終于開始展現其自身的美好。臺灣新青春電影更重視用文藝的方式表達愛情,影片用小清新的方式呈現了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動的情愫,將臺灣青春片慣用的校園、愛情等套路捆綁上小清新路線,以歲月的變遷映照青春的成長與情感的成熟,讓觀眾感受到了歲月的悠長韻味。
(二)臺灣新青春電影唯美浪漫的愛情設定
從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中對于愛情母題表達可以看到,隨著時間推移,臺灣新青春電影中的愛情都逃不脫唯美浪漫的愛情設定,影片中表達的愛情是那樣的清新自然,沒有華裝艷服,簡單的校服帶著純潔清新,仿佛散發著淡淡的花香。《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扎著馬尾辮的沈佳宜和壞學生柯景騰,到《九弄咖啡館》里面留著蘑菇頭的心蕊,還有《我的少女時代》模范生歐陽非凡,校園霸王徐太宇和丑小鴨變白天鵝的林真心,她們都穿著代表著青春記憶的校服,嘻哈打鬧伴隨著歡快的步調回響耳際,陽光清澈慵懶地滲入校園里的每個角落,不施粉黛、白凈純潔的人物帶著青春清冽的氣息。清新的校服,藍藍的天空,翻騰的大海,美麗的寶島風光,純純的友誼,唯美的愛情,淡淡的哀傷,這些共同組成了一幅追尋青春和愛情的美好畫面。臺灣新青春電影,就是在這樣清新、唯美的光影畫面中展現了,細細地講述新時期以來青少年的生活、感情和他們的成長,形成了獨特的電影風格。
當然,與臺灣新青春電影中呈現出來的純純的愛情相比,現實或許殘酷很多。美國著名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電影和夢境有某種聯系,實際上,電影和夢境具有相同的方式?!薄斑@種美學特征,與我們所觀察的事物之間的這種聯系構成了夢的方式的幾個特點,電影采用的恰恰是這種方式。并依靠它創造了一種虛幻的現在。”[2]因此電影最早被稱為“白日夢”,正如弗洛伊德對夢的本質的定義中指出的:“夢完全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實際上,是一種愿望的達成?!盵3]臺灣新青春電影正是如此,用愛情母題,為觀眾造了一個我們唯美浪漫的愛情夢。
三、勵志母題
(一)關于勵志電影
臺灣的新青春勵志電影中,不再過多關注青春中純潔的愛情和小清新的布景,而是側重于用真實的人物以及感人的故事去表達年輕人們的追夢之旅。新青春勵志電影的導演和編劇近年來都從青春夢想這一簡單的道路上進行創作,回歸到以直面生活、再現生活為其本質特征的現實主義。[4]這一時期的電影導演通過再現現實生活,來探討青春時期成長的方法與途徑,給予青春期迷茫中的少年少女們解決問題的動力和心理情感上的共鳴。
(二)臺灣新青春電影勵志三大特征
11 年上映的《翻滾吧,阿信》將臺灣新青春電影三大特征皆較好體現出來。第一,電影內容上,大多都是從普通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著手,表現普通而平凡的年輕人通過對夢想的堅持和努力,在青春的充滿磨礪的道路上永不停歇,最終獲得了成功或者離夢想更近一步的故事。阿信從小到大都夢想成為一名體操運動員,然而他長短腿的缺陷,加上其母親的奮力阻擾,使他不得不遠離實現夢想的道路。在遠離夢想道路期間,他經歷了很多磨難,迷茫過,認命過。但最終他還是執著于自己的夢想,重新回到了體操訓練場,最后獲得了矚目的好成績。第二,電影題材上,電影的主旋律是夢想,并且都是以真實的故事和人物為影片的原型,或者是通過真實故事進行改編。在這點上,新青春勵志電影都努力回歸現實主義,從年輕人的真實生活出發?!斗瓭L吧,阿信》就是根據體操運動員林育信的真人真事進行改編。第三,電影所傳達的精神上,都是通過敘述電影主人公追逐夢想的過程,傳達一種積極向上,不放棄的精神。阿信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傳達的是一種積極向上,不放棄的精神。
追逐夢想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伴隨著種種磨難與挫折,但一步一步將夢想實現的過程,是我們在青春中最難忘的時光。在倡導和諧社會和中國夢的今天,電影中對于夢想的執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社會上所提倡的主旋律精神,因此青春勵志電影是近年來社會上不可缺少的一類電影。
四、同性母題
(一)關于同性電影
在臺灣的新青春電影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母題——同性。出于道德以及情感等原因,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在中國一直受到主流影視的排斥。然而,自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外國尤其是美國激進分子的同性戀維權運動,使得人們不得不開始正視同性問題。臺灣電影緊跟時代潮流,對同性戀情進行探索分析,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品了大量同性戀題材的電影。隨著這些電影對于同性戀情的呈現,潛移默化間,人們提高了對同性戀的接受度,更多地關注這些一度被社會擠壓到邊緣地帶的同性戀者。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民眾的接受度的提高使得臺灣新青春電影中關于這種題材的電影更是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出現,呈現出一幅與眾不同的同性戀亞文化景觀。
(二)臺灣新青春電影敘事風格微觀化
臺灣的新青春同性電影中,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敘事風格的微觀化。不同于李安、蔡明亮這一代導演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探討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同性戀者,臺灣新青春同性電影更多地立足于微觀的視角,以更加狹窄的敘述空間、更加單調的人物關系,向觀眾講述私人化的同性戀故事。在情節上不再偏重于同性戀者面臨的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阻力,僅僅講述電影里幾個主角之間分分合合的故事。易智言導演的電影《藍色大門》中講述的女主公孟克柔在林月珍和張士豪之間的情感搖擺不定的故事。電影中對處于迷茫期的孟克柔的心理進行了詳細描繪,但是對于來自家庭的壓力甚至是社會的壓力,并沒有涉及。
這批電影以學生為主,以追隨自我感覺為共同特征,“在敘事上重視窺視人物內心如何對待同性情感,處理‘同性戀身份等問題,總體的情感強度較弱,電影集中呈現出一種曖昧、晦澀的情感。”[5]臺灣青春同性母題影片將情感的走向歸結為青春迷茫的成長主題,以青春的自我成長和蛻變為終結,以傳統的青春愛情表現方式進行同性情感的表達。影片創作沒有對“同性戀”題材個人喜惡的明確表達,以溫暖、唯美、清新的青春筆調講述青春成長中的同性情感。
五、結語
每一種類型電影都有相似的故事架構、相似的視覺圖譜、相似的人物類型,在這些相似性的表征下,實際上隱藏著一個個原型故事,所謂“原型”,榮格曾給出這樣的定義“原型是一種預先存在的形式,是集體無意識中人類部分地域與文化的共同象征”,這些原型故事因為與人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情感相合拍,往往能夠驅使觀眾去觀看這些影片而不會感到厭煩。而在臺灣青春電影中,一個個簡單、平實,毫不夸張與做作的故事,觸動了無數人內心深處的那根感動之弦。臺灣新青春電影在青春主題下形成所有人們青春原型的母題,為臺灣電影的發展提供曙光,以愛情、勵志、同性三大臺灣新青春電影母題為例,從中探究臺灣新青春電影無疑是個有趣的切入點,而三大母題也忠實深刻地表現出臺灣新青春電影的文藝清新、唯美曖昧的特質。
參考文獻:
[1]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M].三聯書店,1994,10.
[2][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英文版.紐約,1953:480-483.
[3][奧]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55.
[4]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302—304.
[5]彭洋捷.新世紀臺灣同性戀電影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