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男 馬洪濱
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60例治療臨床分析
于亞男 馬洪濱
目的對預激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房顫)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方法60例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患者,根據治療藥物不同分為鹽酸普羅帕酮組,胺碘酮組,利多卡因組和鹽酸維拉帕米組,各15例。各組使用相應藥物治療,比較各組藥物復律療效。結果鹽酸普羅帕酮組復轉率80.00%和胺碘酮組復轉率73.33%高于鹽酸維拉帕米組的33.33%和利多卡因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的治療中,首先使用鹽酸普羅帕酮或胺碘酮治療明顯優于使用鹽酸維拉帕米或利多卡因,可有效復律,挽救患者的生命。
預激綜合征;心房顫動
陣發性心房顫動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疾病,主要是心房原有的激動以及收縮受到破壞,無節律性。一般人群的發病率為0.5%[1],該病不論年齡、性別、有無器質性心臟病均可以發生。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心悸、頭暈、疲乏、氣短等,嚴重者可因為心力衰竭以及全身動脈的栓塞而死亡[2-4]。因此,使房顫患者復律非常重要,及時選擇最佳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急救過程中扭轉患者病情,防止心臟猝死的發生,是臨床治療的關鍵[5]。本研究通過對在心內科中常用的藥物鹽酸普羅帕酮、胺碘酮、鹽酸維拉帕米、利多卡因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總結出以上幾種藥物在心臟復極中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心內科就診的60例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患者,根據治療藥物不同分為鹽酸普羅帕酮組,胺碘酮組,利多卡因組和鹽酸維拉帕米組,各15例。鹽酸普羅帕酮組中男8例,女7例,年齡34~54歲,平均年齡(45.1±2.1)歲;胺碘酮組中男7例,女8例,年齡33~54歲,平均年齡(44.9±2.5)歲;利多卡因組中男9例,女6例,年齡35~53歲,平均年齡(44.6±2.4)歲;鹽酸維拉帕米組中男8例,女7例,年齡34~55歲,平均年齡(44.7±2.4)歲,所有入組患者血液動力學穩定,無需首選電復律,所有入組患者均符合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心電圖診斷標準:心律失常,心室率>200次/min;多表現為寬大畸形QRS波群;RR間距多變,仔細辨認有時可找到f波和預激波等。其中房顫發作時心室率130~240次/min,平均心室率180次/min,P波均消失,心率>150次/min所有導聯均見不到f波。四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即吸氧、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路。所用藥物是:鹽酸普羅帕酮組給予鹽酸普羅帕酮(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70mg靜脈推注,如果無效則30 min后再進行注射1次。胺碘酮組給予胺碘酮(黑龍江迪龍制藥有限公司)150mg靜脈推注,無效則重復注射1次。鹽酸維拉帕米組給予鹽酸維拉帕米(青島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10mg稀釋靜脈推注,無效停用。利多卡因組給予利多卡因(山西天源制藥有限公司)100mg,稀釋靜脈推注,如無效20~40 min內重復注射1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6]比較患者的復轉、好轉或無變化、加重情況。復轉:患者在給藥后90 min內轉為竇性心律;好轉或無變化:患者房顫在給藥開始后90 min~4 h轉為竇性心律;加重:患者給藥4 h后房顫未轉律癥狀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鹽酸普羅帕酮組復轉率為80.00%(12/15),好轉或無變化率為13.33%(2/15),加重率為6.67%(1/15)。胺碘酮組復轉率為73.33%(11/15),好轉或無變化率為20.00%(3/15),加重率為6.67%(1/15)。鹽酸維拉帕米組復轉率為33.33%(5/15),好轉或無變化率為46.67(7/15),加重率為20.00%(3/15)。利多卡因組復轉率為33.33%(5/15),好轉或無變化率為40.00%(6/15),加重率為26.67%(4/15)。鹽酸普羅帕酮組復轉率高于胺碘酮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鹽酸普羅帕酮組復轉率高于鹽酸維拉帕米組、利多卡因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胺碘酮組復轉率高于鹽酸維拉帕米組、利多卡因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鹽酸維拉帕米組和利多卡因組復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藥物復律轉歸情況比較 [n(%)]
預激綜合征的發生主要是房室旁路的存在,其與房室旁路的電生理特征和健康人的房室傳導完全不同[7,8]。預激綜合征患者的房室旁路纖維多數是快反應纖維,其特點是不應期短但是傳導速度特別快,沒有明顯的頻率依賴性遞減傳導[9]。預激綜合征患者的陣發性房顫的幾率也相當高,研究顯示房室旁路本身也可能導致房顫[10]。許多研究表明,房室旁路是預激綜合征發生房顫的主要誘發因素,其引發房顫的主要機制為心室預激使心室收縮提前,導致心室與心房收縮不協調,導致了從旁路逆傳和快速心房激動之間存在時間差,前者快于后者,激動落在心房肌的易損期,引起房顫[11,12]。對于預激綜合征的患者,其心電圖有著明顯的特征,心室率極快,患者的RR間期絕對不等,delta波出現,對于QRS波可有完全預激、部分預激等情況發生,也有部分患者出現完全正常的QRS波群[13,14]。結合以上幾點,臨床診斷起來相當容易。目前對于預激綜合征患者的治療主要有射頻消融和藥物治療等。由于射頻消融為有創治療,患者多數存在恐懼性心理,因此在臨床上,大多數患者均采用藥物治療。研究顯示,80%以上的預激綜合征患者均存在心動過速、心房顫動等并發癥,其發生率在11.5%~39.0%[15]。預激綜合征患者存在心房顫動的基質,其旁路以及分支旁路容易化心房微折返,阻斷旁路易感性消失,76%的房顫會復律。由于在臨床上,藥物復律可能因為藥物的選擇不當,延誤急診時間、使電復律風險加重。因此,在臨床用藥主要有以下2種原則。①藥物可以延長心房與旁道前傳有效不應期;②減慢房內傳導[16]。普羅帕酮屬于Ⅰc類鈉通道阻滯劑,可以直接作用于心房組織,抑制Na+內流入心肌細胞,抑制動作電位上升速率,減慢心房自律性,使心房復率[17]。胺碘酮是苯駢呋喃類衍生物,抗心律失常類藥物,其主要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竇房結和房室交界區的自律性,從而起到減慢心房、房室結和房室旁路傳導,起到廣泛抗心律失常作用,從而治療房顫[18]。本研究鹽酸普羅帕酮組復轉率高于胺碘酮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鹽酸普羅帕酮組和胺碘酮組復轉率均高于鹽酸維拉帕米組、利多卡因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鹽酸維拉帕米組和利多卡因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預激綜合征的患者,存在嚴重的心電圖變化和血液動力學的改變,患者隨時存在心臟猝死的危險,在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的治療中,及時正確的診斷和采取有效的治療,對患者意義非凡,首先使用普羅帕酮或胺碘酮治療明顯優于使用鹽酸維拉帕米或利多卡因,可有效復律,挽救患者的生命。
[1]曹建國,劉同剛.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20例急診治療臨床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2):943-945.
[2]劉群格.藥物治療心房顫動60例臨床分析.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21(4):284-285.
[3]田立群,鄭瓊莉,趙波.β受體阻滯劑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療效及其與患者精神狀態的關系.臨床內科雜志,2014,31(1):43-46.
[4]高德才.不同藥物聯合治療老年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3):181-182.
[5]蔣忠杰.21例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診療體會.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63):77.
[6]高艷秋.32例心房顫動臨床治療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5):51-52.
[7]羅強.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的影響因素分析.吉林大學,2016.
[8]蔣錦林.預激綜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療體會.中外醫療,2011,30(7):39.
[9]王春玲.靜脈應用胺碘酮和普羅帕酮轉復陣發性房顫的臨床觀察.中國臨床研究,2011,26(10):896-897.
[10]平杰.普羅帕酮和胺碘酮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效果比較.醫學綜述,2015,21(3):560-562.
[11]楊云貴.預激綜合征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診斷和治療.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22):1694-1695.
[12]尚宇.預激綜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診治方法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2):128-129.
[13]徐敬軒,奕新平,木依提·阿不力米提,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剝脫術后高灌注綜合征發生機制及防治.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1,34(3):302-304.
[14]張晶晶,宋魏.淺談預激綜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療分析.中外醫療,2012,31(11):17.
[15]楊青,張孝忠,王紅,等.預激綜合征合并房顫易誤診為室速1例.軍事醫學,2014,38(10):818-819.
[16]孟凡杰,李玲,鄒建峰,等.預激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臨床分析.中國醫藥,2009,4(11):856-857.
[17]原晉毅,高富杰.普羅帕酮治療預激綜合征并發室上性心動過速60例療效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1,9(9):73.
[18]王一偉.胺碘酮治療預激綜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35例.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143-144.
Clinical analysis on treatment of 60 patients with pre-excitation syndrome comp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YU Ya-nan,MA Hong-bin.Department of Cardiology,Dalian City Youyi Hospital,Dalian 116001,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pre-excitation syndrome compound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re-excitation syndrome comp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herapeutic drugs into propafenone hydrochloride group,amiodarone group,lidocaine group and verapamil hydrochloride group,with 15 cases in each group.Every group received corresponding drug for treatment,and drug cardioversion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 in four groups.ResultsThe propafenone hydrochloride group had recovery rate as 80.00% and the amiodarone group had recovery rate as 73.33%,which were higher than 33.33% in verapamil hydrochloride group and 33.33% in lidocaine group,and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Propafenone hydrochloride or amiodarone shows higher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re-excitation syndrome compound atrial fibrillation,and also can effectively recover sinus rhythm and save lives of patients.
Pre-excitation syndrome; Atrial fibrillati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1.053
2016-12-06]
116001 大連市友誼醫院心內科(于亞男);大連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馬洪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