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成(中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廣西釆油廠,廣西 南寧 530023)
凝析氣藏封閉循環氣舉采油氣技術
梁德成(中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廣西釆油廠,廣西 南寧 530023)
西部某礁灘體氣田為典型的凝析氣藏,根據動靜態資料將縫洞單元儲集空間類型劃分為單洞穴型、洞穴洞緣復合型和裂縫孔洞型,結合相態分析,提出了封閉循環氣舉采油氣的特色開發技術,利用氣舉進一步擴大地層壓降可提高洞緣油氣儲量動用程度,實踐表明該技術可大幅度提高油氣采收率。
相態分析;封閉循環氣舉;凝析氣藏;采油氣技術
西部某礁灘體氣田為大型海相碳酸鹽巖油氣藏,儲層孔縫洞發育,非均質性強,油氣藏類型復雜多樣。在碳酸鹽巖凝析氣藏基本特征分析的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該礁灘體凝析氣藏的封閉循環氣舉采油氣開發對策,在衰竭式開發末期對油氣井實施封閉循環氣舉,擴大地層壓降,提高油氣儲量動用。
縫洞型碳酸鹽巖油氣藏儲集空間一般主要分為四類:洞穴型、裂縫孔洞型、孔洞型、裂縫型,本次將縫洞型油氣藏儲層劃分為“單洞穴型、洞穴洞緣復合型、裂縫孔洞型”。現對其特征分述如下:
(1)單洞穴型:地震上具有單一“強串珠”反射特征;反演上儲層十分發育、洞穴輪廓清晰;鉆井時容易發生“放空”或“漏失”現象,且漏失量較大;酸壓曲線上停泵壓降曲線呈水平直線特征;試井雙對數曲線具有單次下凹特征;生產動態上,油壓和產量呈現指數遞減,生產指示曲線具有“單一直線下降”特征。
(2)洞穴洞緣復合型:地震上具有“強串珠”、“片狀”、“雜亂”及“弱反射”等多種反射特征復合的特點;反演上具有儲層連片發育、強弱復合特征;鉆井時容易發生“放空”或“漏失”現象,且漏失量大;酸壓曲線上見多次壓開儲層跡象,且停泵壓降曲線呈現水平直線特征;試井雙對數曲線具有多次下凹特征,下凹次數對應溝通洞穴的個數;生產動態上,油壓和產量呈現指數遞減,但穩產期較長,生產指示曲線具有“變斜率直線下降”特征,如果有水體,見水后含水具有“臺階上升”或者“波動”特征,注水效果較好,但部分裂縫尺度較小的井注水后可能會出現“水淹”現象,注水后剩余油較多,主要存在于縫洞體高部位及裂縫、孔洞之中。
(3)裂縫孔洞型:地震上具有“雜亂”或“弱反射”的反射特征;反演儲層欠發育且輪廓不清;鉆井時可能會發生“漏失”現象,但漏失量一般較小;酸壓曲線上表現為停泵壓力高且停泵壓降曲線具有直線下降特征;試井雙對數曲線具有后期上翹特征;生產動態上,油壓和產量易出現快速遞減,生產指示曲線具有“雜亂、波動”特征。
依據底油的判定結果,將這種特殊的凝析氣藏分為:帶底油凝析氣、無底油中高含凝析油凝析氣、無底油低含凝析油凝析氣;第1類為飽和凝析氣,開發過程中相圖由凝析氣逐漸過渡到原油;第2類多為未飽和凝析氣藏,開發過程中隨著反凝析的發生相圖逐漸收縮、井流物反凝析油飽和度降低,但整個試采期間均呈凝析氣藏特征。第3類為低飽和凝析氣,在開發過程中會發生輕微反凝析,后期相圖逐漸過渡到干氣。其中前兩類凝析氣藏衰竭式開發末期潛力大,尤其是帶底油凝析氣藏,衰竭后縫洞體底部剩余油富集。
礁灘體凝析氣藏儲層具有洞穴洞緣復合的特征,洞穴的周圍發育大量的溶蝕孔洞,原油的流動主要經歷兩個階段,首先是洞穴向井筒的管流;然后是洞緣裂縫孔洞體系向洞穴的滲流。基于相態特征的分析,區塊整體以凝析氣藏為主,局部分布油藏,但受到氣侵影響,油藏主要以氣侵油藏和揮發油為主,因此投產油氣井整體氣油比偏高,采用常規機采勢必會出現低泵效和氣鎖的可能;生產實踐進一步證實轉抽油機生產的油井出現氣鎖、供液不足、卡泵等問題,機采效果差。而封閉循環氣舉是當地層能量不足以維持油氣井自噴時,通過壓縮機循環注入高壓氣體,將井筒內流體舉升到地面,使油氣井恢復自噴生產的一種采油技術,亦可進一步擴大地層壓降,同時具有舉升能力強、井下工具結構簡單、無運動部件、井口占地面積小和操作管理簡單等特點,且不受油井氣油比的限制、還可以利用氣田內鄰井產出的豐富天然氣作為氣舉氣源,因而具有更好的適應性。
選井思路:基于儲集空間和油氣藏相態特征認識,優選洞穴洞緣復合型的揮發油、氣侵油藏、帶底油凝析氣、無底油中高含凝析油凝析氣,同時兼顧剩余油潛力較大、中弱水體的井實施氣舉。根據已實施井的效果評價,形成了縫洞型油氣藏封閉循環氣舉采油的選井原則,主要涵蓋油氣藏儲集類型、油氣藏類型、儲集規模、水體能量四方面內容:(1)儲集規模:自噴期累產油〉1×104t;(2)儲集類型:洞穴洞緣復合型;(3)油氣藏類型:揮發油、氣侵油藏、帶底油或者無底油中高含凝析油凝析氣;(4)水體能量:中弱水體。此外還要考慮到氣舉采油的經濟性和氣源的穩定,即優選有增產潛力,氣舉產量大于經濟極限產量的油氣井;同時有氣源保障,地面配套。
該礁灘體凝析氣藏具有洞穴洞緣復合的儲層特征,氣舉采油氣技術為該類特殊復雜凝析氣藏衰竭后的主體開發技術,該項技術具有更好的適應性,現場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1]楊寶善.凝析氣藏開發工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2:240-260.
[2]袁士義,葉繼根,孫志道.凝析氣藏高效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