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作相(濟南鐵路局兗州工務段,山東 濟寧 272100)
探析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對安全生產的作用
駱作相(濟南鐵路局兗州工務段,山東 濟寧 272100)
針對我國鐵路不斷向高速與重載方向發展,以及鐵路年通過總重不斷加大的實況,優化安全管理模式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研究鐵路工務設備管理工作在保證鐵路運輸安全性與順暢性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對其進行詳細的論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安全管理模式措施。
鐵路;工務線路設備;安全生產;作用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人們選擇鐵路作為出行工具越來越多,鐵路運輸安全性顯得更加重要,鐵路工務線路設備作為列車運行的載體是鐵路運輸安全的基石,鐵路部門對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的效果越來越重視[1]。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具體涵蓋了臺賬管理、技術資料管理、病害管理等內容,為了進一步強化設備管理的質量,從而為鐵路安全生產環節的有效落實奠定基礎,那么積極地對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1 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的特征
鐵路線路設備分布范圍較廣,軌道結構因所處不同區域其組成也不同,從而造成軌道結構強度不一致,出現的設備病害也會有差異,這就造成設備管理工作主要特點是涉及范圍廣、工作強度系數較大,并且帶有不穩定性的特點。線路設備作為鐵路線路安全運輸的關鍵性因素,對其開展的管理工作務必要有系統性、規范性、細致化等特點,以防設備安全隱患問題的滯留影響鐵路安全運輸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2]。為此,工務線路設備的管理工作至關重要。
1.2 工務線路設備病害管理
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重中之重是設備病害的管理,要建立專門的設備病害庫并實行動態管理,對重復出現的設備病害進行現場調查收集資料,然后根據資料分析確定有效的整治措施,杜絕病害復發。對于線路設備病害的發現是以動態、靜態這兩種檢查形式為主,動態化的檢查是采用添承儀、軌檢車等工具對線路設備進行檢查,靜態化的檢查一般是徒步用道尺對鐵路軌道設備進行手工檢查,這種檢查包括日常巡檢。此外,為了優化工務線路設備病害管理質量,專項檢查環節是不容忽視的,必須加強對薄弱設備的病害檢查并及時消滅病害保證設備質量,從而大大優化工務線路運輸的安全性能。
1.3 安全管理體制
安全管理在鐵路工務線路管理體系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也是備受矚目的工作環節,安全管理具體又被劃分為兩大版塊,一是人身安全;二是行車安全。行車安全被視為安全管理工作的關鍵環節,工務線路設備作為行車的載體被視為行車安全的重中之重??v觀國內鐵路發展的大局,為了提升車輛運輸的安全性,通常會在鐵路工務線路設備上實施了先進型的檢測技術,在鐵路客車徑路上列車機車安裝車載式檢測線路病害系統。同時鐵路工務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對線路設備病害進行整治消滅,確保設備質量安全可靠,從而在根本上保證了行車安全。加強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特別是病害的管理,然后集中人力與物力成片消滅設備病害,從而減少了作業人員上道次數,進而間接確保了人身安全,確保了列車不間斷高速運行。
1.4 設備病害整治體制
工務線路設備管理中的病害整治工作環節關系著線路設備質量,與鐵路安全運輸之間存在直接的聯系。為了保證病害整治工作落實到位,現場作業管理體制的擬定與實行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對有關病害數據信息進行深度分析,編制行之有效的維修作業方案,細化各項病害整治作業環節,這樣作業人員就會掌握工務線路設備病害實況,能高效率地進行整治病害作業,為保證鐵路工務線路設備質量奠定基礎。
一是借助目前每月編制設備質量分析報告的方式,對設備病害進行追蹤分析與對比,然后采用不同整治方法消滅反復出現的病害,同時強化鐵路薄弱設備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應推廣周設備質量分析報告;二是全面落實各項管理體制的建設工作,并在實踐中不斷對其采取優化措施。為了確保設備管理工作整體化落實,組織鐵路工務線路設備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并參觀示范單位,同時安排專業人士在現場講解,使設備管理工作統一標準化與專業化;三是重視對設備的維修與養護環節,推廣使用大型養路機械維修線路設備適用范圍并逐步替代人工維修線路方式,大大提高維修作業效率并縮短設備養護與維修的周期,從而最大限度的延長設備使用年限,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設備故障發生的次數,以此推動鐵路線路運輸效率。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中,為鐵路工務安全生產管理效率的提升創造了更大的機遇,各類技術不斷的在工務線路設備維修進程中涌現,從而優化了設備管理水平。當然,這也需要鐵路工務部門做出相應的努力,即不斷的對組織結構采取調整的策略,使其處于優化的模式中,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鐵路工務線路設備檢修效率,同時也促進了設備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終減輕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壓力。
[1]謝亞麗.淺談物資材料管理在鐵路工務線路大修中的作用——以蘭州鐵路局為例[J].甘肅科技,2014,08:93-95+67.
[2]劉寶平.鐵路工務線路養護常見問題與對策分析[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4,20: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