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明睿 葉子銘 黃濤(廣州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廣東廣州510620)
一般突發環境事件損害評估實際工作中的難點與破解思路
龔明睿 葉子銘 黃濤(廣州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廣東廣州510620)
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發生,其中一般突發環境事件占絕大多數,當中的涉事企業可能本身并未取得工商營業執照或通過環保驗收,行政機關監管能力薄弱企業負責人存僥幸心理非法生產非法排污,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政府啟動應急預案進行處理處置,請第三方機構進行環境損害評估,據此對涉事企業進行處罰并追責發起賠償訴求,在實際工作中有不少的難點。建立完善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由損害環境的責任者承擔賠償責任,修復受損生態環境,有助于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
一般突發環境事件;損害評估;損害賠償
隨著國內工業化進程推進,企業或個人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無視法律法規,且監管機關管理不到位,導致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發生。據環境保護部近年通報的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全國約每天發生一起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其中,重大事件占比不到1%,較大事件占比1~4%,一般事件占比95%以上。
1.1 突發環境事件
突發環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等因素,導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質等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環境質量下降,危及公眾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或者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或者造成重大社會影響,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予以應對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和輻射污染事件。
1.2 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國辦函[2014]119號)》,突發環境事件分為四級: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重大突發環境事件、較大突發環境事件和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5000人以下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性群體影響的;
(5)Ⅳ、Ⅴ類放射源丟失、被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超過年劑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廠區內或設施內局部輻射污染后果的;鈾礦冶、伴生礦超標排放,造成環境輻射污染后果的;
(6)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尚未達到較大突發環境事件級別的。
上述分級標準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1.3 環境損害
指因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行為導致人體健康、財產價值或生態環境及其生態系統服務的可觀察的或可測量的不利改變。
1.4 損害評估
環境污染損害評估是對環境損害進行調查、分析實現損害量化和貨幣化,為損害賠償和環境修復提供方案和依據的活動。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終止后,及時開展污染損害評估。評估結論作為事件調查處理、損害賠償、環境修復和生態恢復重建的依據。損害評估屬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中的后期工作之一。
地方、區縣環保部門最常遇到的突發事件來源通常有以下五種:工作檢查發現,常規監測發現異常,民眾舉報或媒體曝光,生產事故,交通事故等。監測發現異常、生產事故、交通事故通常能得到較為及時處理處置,環境污染的因果關系判定也較為容易,污染物的量與突發環境事件導致的損失也因快速處置過程得以確定。而工作檢查發現異常和民眾舉報媒體曝光則可能由于環境污染企業未辦理好相關環保手續、隱瞞實際生產情況甚至企業負責人已逃跑,導致因果關系判定、環境污染影響的定量和環境污染導致損失的定量都不易進行。
2.1 非法排放危險廢物案
某企業的環境保護設施未經驗收,主體工程即投入正式生產,在環保部門對該企業檢查時發現其利用廢舊材料熱解,現場堆放有大量廢舊材料與熱解后的廢渣,并散發強烈惡臭。
環保部門在責令其停止違法排污行為后,委托第三方單位進行環境影響與損害評估。評估單位依據現場調研、現場采樣監測結果和經驗判斷,對廢渣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確定廢渣屬于危險廢物,并向有處理危險廢物資質的公司咨詢清運、處置費用。
2.2 案件難點
在提交損害評估報告后,環保執法與公安偵查過程中,企業負責人未能清楚交待現場廢渣的量。由于企業現場的廢渣暫未得到清理,以致無法準確得知危險廢物的量以及處理處置費用,也為環境進一步惡化留下隱患。
2.3 解決方法建議
為及時終止該案對環境及周邊敏感點的不良影響,地方政府需先期墊支處置涉案的危險廢物,并盡量將涉案企業場地清理到基線水平。在明確該案的環境影響和環境損害后,考慮通過協商或公益訴訟,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求。
在實際處理處置環境損害依靠政府先期墊支與追討賠償的時間滯后問題,可考慮從開展賠償磋商、環境保險、環保基金角度著力改善。
涉事企業根據損害評估報告,就環境修復啟動時限、賠償的支付方式與期限等具體問題與賠償義務人進行磋商。
環境責任保險即加害人通過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將損害賠償責任轉移給保險公司,而保險公司再將損失轉嫁給成千上萬的投保人。而且這樣還可以分擔侵害人的經濟壓力,使受害人遭受的經濟財產損害得到相應的補償。
發行環境共同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任意性環境責任保險。這既是潛在的侵害人轉移和分散風險的需要,也有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建立完善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由損害環境的責任者承擔賠償責任,修復受損生態環境,有助于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