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欣 龍芋君 宋小萍 胡楊 張羽
(1.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2.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3.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ICU,四川 成都 610041)
胃脘痛,簡稱“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癥。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是指胃脘痛而言[1]。現代醫學中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癥等病,以上腹疼痛為主要癥狀者,屬于中醫學胃脘痛范疇,是內科多發病之一[2]。《景岳全書》云:“胃脘痛正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而因食、因寒亦無不皆關于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我們通常認為胃脘痛主要由長期飲食不節、寒濕內侵、七情刺激、勞倦內傷,致使脾胃臟腑功能失調,進而氣血、津液、水濕運化障礙,阻滯為瘀,郁而化熱,胃失和降所致[3]。臨床常見的證型主要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寒等。本文將以上四種證型進行辨證施護。
胃痛暴作,甚則拘急作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1.2.1 情志護理
通過加強護患之間交流,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的影響,保持樂觀情緒,建立治愈的信心。在交流中挖掘患者內心最強烈的感受,真誠地表達出對患者的理解、同情,并指導患者進行情志調護。
1.2.2 飲食護理
以少吃多餐為原則,飲食宜溫胃散寒之物,忌食生冷之物,以免加重病情。
尤其注意忌食生冷之物,如涼拌菜、蟹、綠豆芽、香蕉、蘋果等。可選用桂漿粥,肉桂2~3g,粳米50~100g,紅糖適量。將肉桂煎取濃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熟,待粥煮沸后,將肉桂汁和紅糖,同煮為粥。或用肉桂末1~2g,調入粥內同煮服食。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4]。
1.2.3 對癥護理
方藥采用香蘇散合良附丸。胃痛發作時注意保暖,必要時采用胃脘部熱敷法。湯藥應溫熱服,沖服藥應溫水送服。治宜散寒止痛,可在點按或按摩胃俞、中脘、天樞、手三里、內關、合谷等穴位。寒邪較重者,還可以直擦左背(第7~12胸椎旁)[5]。或者采用拔火罐、艾灸等其他溫熱療法,如艾灸足三里、內關、中脘、胃俞等穴[6]。黎嗣英,曹登秀,等發現耳穴貼壓神門、皮質下、交感、胃等穴,使患者耳朵產生酸、麻、脹、痛、熱等感覺,可以提高中藥治療效果,有時在止痛方面,可有立竿見影之效[7]。
胃脘疼痛,脹滿不消,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
2.2.1 情志護理
多給予患者關懷與安慰,緩解其緊張情緒,幫助患者保持身心愉悅。對患者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應先向患者解釋清楚,操作時做到輕、準、穩,盡量減少患者的恐懼和痛苦。
2.2.2 飲食護理
《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應嚴格控制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定時定量,不可暴飲暴食,避免過溫、過熱、辛辣刺激食物,如濃茶、咖啡、生蒜等。胃痛發作時,應暫時禁食,病情緩解后,亦當節食,不宜過飽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選用中藥經驗方:萊菔子30g,陳皮9g,水煎服,每日兩次;生山楂、炒麥芽各100g,水煎服;雞內金烘干研細粉,1.5g吞服,每日3次[8]。
2.2.3 對癥護理
方藥可采用保和丸。戒煙戒酒,減少對胃黏膜的損傷。治宜消食導滯,對暴飲暴食傷胃、胃痛脹滿甚者,可采用鹽湯探吐法,使胃中宿食吐出。便秘者可飲用大黃或山楂泡水以消積瀉實[9]。對食滯胃脘脹滿疼痛者,可針刺足三里、內關、中脘等,以理氣和胃止痛[10]。
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3.2.1 情志護理
情志所傷導致肝郁氣滯是本病發生的關鍵。通過情志干預,既可調節患者心理,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發生,又能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消除患者情志障礙,解除胃腸癥狀[11]。對本病患者應指導其調攝精神,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郁、煩躁、惱怒、憂思等不良情緒,防止肝氣郁結、橫逆犯胃。主動參加社會及文娛活動,怡情放懷,以使氣機順暢。同時,醫護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減輕其家庭、工作以及社會的思想壓力,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3.2.2 飲食護理
悲傷郁怒者,應暫時禁食。宜多食用行氣解郁的食物,如蘿卜、菊花茶、佛手柑、柑橘等,忌食南瓜、土豆、山芋等阻滯氣機的食物。可采用玫瑰花茶(《中國飲食保健學》),將干玫瑰花1g和適量白糖同放入保溫杯中,廢水沖泡,加蓋燜15min。代茶頻飲,7天位1個療程[12]。
3.2.3 對癥護理
方藥可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艾灸加鮮姜片用于雙足三里、中脘等穴,有很好的鎮痛效果。所選穴位足三里功能理氣和胃,擅療胃疾,解痙鎮痛甚速。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具有健運中州,調理脾胃氣機之功[13]。也可用針刺中脘、期門、內關、太沖等穴,以達到疏肝理氣止痛的效果。平時飲食有節,加強體育鍛煉,適當健身活動,以增強體質。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4.2.1 情志護理
通過給患者講解胃脘痛相關疾病知識,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更為了解,這樣可以緩解患者心理上盲目地焦慮。此時護士輔以情志護理更有利于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緒穩定,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避免精神緊張,以達到緩解疼痛的良好效果。
4.2.2 飲食護理
飲食宜溫熱。宜多食溫中健脾之物,如龍眼肉、大棗、山藥、狗肉等。胃痛發作時,可飲用生姜紅糖茶,以溫胃止痛。忌食生冷、寒涼、肥甘厚味的食物。可采用食療方姜橘椒魚羹(《食醫心鏡》),將鮮鯽魚去鱗,剖腹去內臟,洗凈;再取生姜30g洗凈、切片,橘皮10g,胡椒3g,三者共裝入紗布袋內,包扎好后填入魚腹中,加水適量,用小火煨熟即成,空腹食用,可達溫胃散寒之效[14]。
4.2.3 對癥護理
方藥可采用黃芪建中湯加減。胃痛發作時,注意保暖,預防外感。要勞逸結合,注意休息。湯藥須熱服,服藥后宜進食熱飲以助藥效發揮,同時,可配合飲用紅糖姜水或大棗湯。也可艾灸神闕、中脘、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每次15~30min,配合治療[15]。推拿配合神闕灸能溫中散寒,健脾益氣,和胃止痛,能有效治療因脾胃虛寒引起的長期脘腹脹痛、痞滿不舒、不思飲食、手足不溫等癥[16]。
(1)慎起居,適寒溫,暢情志,放勞逸;(2)注意飲食調整,按時進餐,勿過饑過飽,勿過冷過熱,少油膩生冷之品,戒煙酒;(3)查明胃脘痛的原因,積極治療原發病證,若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應定期做相關檢查,防止惡變[17]。
胃脘痛病名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素問·常政大論》說:“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心痛,胃脘痛”[18]。至于其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中醫上認為,胃痛大都是久病,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因傷于七情,飲食不節而成。中醫治療胃脘痛則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特色[19],同時認真做好胃脘痛患者的辨證施護,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也具有重要意義[20]。中醫辨證施護不僅能緩解或消除患者的病痛,還可以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護理措施也具有操作簡便、經濟實用、毒副作用少、患者依從性強等特點,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值得推廣。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186-193.
[2]王祿.胃脘痛臨床辨治經驗[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10,15(3):145-148.
[3]孫宏娣.胃脘痛的中醫辨證施護[J].中西醫結合與祖國醫學(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2):4305-4306.
[4]黃小菊,甘宗菊.胃脘痛患者的辨證施護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1,(17):142-143.
[5]嚴雋陶,推拿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250.
[6]梁繁榮,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229.
[7]黎嗣英,曹登秀,劉俊.耳穴貼壓治療胃脘痛40例[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5):537-538.
[8]李文艷.胃脘痛的食療與中藥驗方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1):1379-1380.
[9]胡朝線.胃脘痛的辨證施護[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A):158-159.
[10]李光林.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09,2(11):33.
[11]胡桂榮.情志干預對胃脘痛患者的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2012,(1):108-109.
[12]吳翠珍,張先庚.營養與食療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22.
[13]胡乃毅,張江春.艾灸加鮮姜片治療胃脘痛的護理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7):80-81.
[14]徐桂華,張先庚.中醫臨床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29.
[15]李瓊仙,趙帆.艾灸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6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33(2):40-41.
[16]陳敏.推拿配合神闕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58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0):38.
[17]熊勝發.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30-31.
[18]孟子惠.胃脘痛的中醫辨證治療臨床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1):93-94.
[19]王春玲,田禾.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7):317.
[20]張瑩.胃脘痛的辯證施護[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