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瓊湘,王 剛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
農業高職院校在精準扶貧中的優勢及發展思考
——以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楚瓊湘,王 剛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
以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深入分析農業高職院校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所具有的優勢,列舉農業高職院校精準扶貧的相關具體舉措,針對目前農業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體制機制、加強隊伍建設、推進專業建設、創新扶貧方法等措施。
農業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優勢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和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我國精準扶貧的基礎是準確識別扶貧對象,關鍵是產業扶貧,重要支撐是扶貧資金的整合[1]。農業高職院校作為服務農業行業的高校,理應在精準扶貧方面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彰顯農業高職院校的責任與擔當。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辦學歷史的農業高職院校,是省內農業類專業最齊全、在校生最多的農業高職院校。學院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學理念,結合自己“農”的優勢,在精準扶貧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 人才優勢
農業高職院校是培養農業方面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專門高校,集中了一大批農業方面的師資人才,在精準扶貧方面具有天然的人才優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現有教師400人,其中具有高職職稱的教師占37%,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4人,省級專業帶頭人8人,建設了園藝、畜牧獸醫等4個省級專業教學團隊,17個院級科技創新團隊、3個技術服務團隊。這些農業專門人才在精準扶貧時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農業高職院校的一個最大優勢。
1.2 專業優勢
農業高職院校擁有一批涉農專業,這在農村扶貧工作中形成了一大“專業優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現有的44個專業中有27個專業服務于農業“種、養、加、機、貿”五大產業體系,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市場的生產技術與服務,建成了種子生產與經營省級示范特色專業1個,畜牧獸醫、園藝技術、休閑農業省級特色專業3個,初步形成了現代種植、現代養殖、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商貿與農業信息等5個專業群。而且,教學、科研人員通過深入研究,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科研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成果,將其有效地應用于精準扶貧,形成農業高職院校的特色扶貧。
1.3 文化優勢
農業高職院校積聚了深厚的“農”文化積淀,這種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使之形成“愛農”“崇農”的思想,借之將“農”文化傳播到社會中,為精準扶貧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其辦學中就形成了“修業老黃牛”“泥腳腿子”“習勞耐苦”等獨具“農”行業特色的文化精神,并在實踐中已上升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學院校園文化的精髓。
1.4 平臺優勢
農業高職院校基于教學和科研目的,建立了或多或少的農業技術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等平臺,將這些平臺應用于精準扶貧可以取得明顯效果。近年來,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先后成立了“湖南超級雜交水稻生產示范與人才培養基地”“農業部玉米源源種擴繁基地”“湖南省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等平臺,既培養了人才也為精準扶貧夯實了基礎條件。
1.5 技術優勢
農業高職院校響應國家提出的“互聯網+”教育發展戰略,積極探索搭建網絡教學機構平臺,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也為精準扶貧提供了優越的技術條件。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試點建設了“長沙市光明村居民終身學習平臺”,開設遠程培訓資源庫和微課程,已成為湖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最大最專業的遠程網絡教育平臺之一。
1.6 經驗優勢
農業高職院校在服務“三農”、農村扶貧方面業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下或者校企、校地自主合作的前提下,農業高職院校利用自己的智力和人才優勢,服務地方經濟與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收效顯著。近年來,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了“百名教授進百村百企”工程,組建了17個教授和博士領銜的農業產業創新與服務團隊,與長沙縣、武岡市、沅陵縣等地開展緊密合作,積極推廣玉米、水稻、西瓜、山羊等新品種及獸藥新產品,服務企業100余家,為農民增收上億元,獲得了當地政府的肯定。
2.1 擴大貧困地區的招生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首先在于人才的貧困、教育的貧困。很多貧困家庭因為種種原因孩子輟學已成常態,9年義務教育尚難完成,更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導致貧困與教育之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治貧必須教育先行。農業高等職業院校一直以來在教育精準扶貧方面走在其他高校前面,如今更是積極配合相關政府部門,實施精準扶貧專項招生計劃,采取各種措施,專門招收貧困戶考生,接受了大量農村及貧困青年前來學習、深造,讓這些學生有書讀、讀好書,幫助他們既能實現家庭脫貧,也能致力于家鄉的脫貧。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加大了在貧困地區的招生力度,在懷化市、吉首、張家界等地區的招生由2012年的49人上升到2016年的151人,增加人數達2倍以上。
2.2 積極開展農民培訓
農業高職院校利用自己的人才、場地優勢,可以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民信息化培訓等,以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解決農民在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如,學院多次舉辦了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省級示范培訓、農業創業培訓等,為提高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知識能量,為農民精準扶貧提供了智力支撐。2011~2015年,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累計培訓青年農民、基層農民干部、農業部門官員等26 170人次。
2.3 組織專家進村實地指導農民
農業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學院不同方面的專家和教師實行科技下鄉、登門指導的方式,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指導。通過專業人員授課、農民現場咨詢、專家與農民相互交流等多種形式,農民可以直接學到新知識、新技術,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2]。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多次派出畜牧、植保等專家深入農村,向農民傳授相關知識,提高他們的相關技能。近幾年學院先后組織相關專家赴長沙縣、炎陵縣等地方指導當地農民的水果生產,提高了當地水果的產量與品質。學院還組織專家赴寧鄉進行“農民工培訓”,為100余位農民講授苗木病蟲害的防治技術,提升了農民防治苗木病蟲害的專業技能。
2.4 利用遠程教育開展培訓
現代社會服務的一大特征就是方便、快捷,及時解決農民所遇到的問題,促使服務方式方法必須與時俱進。現代服務方式的變革也意味著教育教學手段的創新,通過網絡遠程教育的方式可以便捷農民培訓和學習。目前,由于到學校培訓時間緊、路程遠,很多農民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這促使農業高職院校必須改革服務方式,創新教育手段,及時解決農民困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利用“世界大學城”空間平臺、藍墨云平臺等開發了大量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課余學習平臺,實現了移動學習和微學習,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質量。同樣,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還建立了“長沙市光明村居民終身學習平臺”,為當地1 000戶村民免費配發空間賬號,舉辦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專題培訓班,開設種植、養殖、農業工程等10個以上遠程培訓資源庫和20個以上的微課程,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迄今已有超過10萬人次進入平臺在線學習。
3.1 教師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和其他高職院校一樣,農業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都是“理論派”,理論知識扎實,但是實踐能力不夠,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精準扶貧要求農業高職院校的教師和科技人員了解農民的需求、懂得農民的實際困難、解決農民的技術障礙,這光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夠的,歸根到底還是要“接地氣”——理論聯系實際。所以,農業高職院校要下大力氣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建設,才能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找得到發力點,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3.2 農業類專業面窄
目前,部分農業高職院校開設專業時盲目跟風,不僅將大部分資源用于非農專業建設,而且重復設置嚴重,農業專業設置的面也比較狹窄。以湖南涉農高職院校為例,目前湖南涉農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其農業類專業主要涵蓋畜牧獸醫類和農業技術類,這類專業又有多個院校開設,于是造成專業重復設置的問題;而林業技術、水產養殖、農林管理類專業設置較少,一些新興農業類專業如觀光農業、森林生態旅游、農村信息管理、農業機械應用等開設更少或者尚未開設,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
3.3 扶貧創新性不強
以農民培訓為例,農業高職院校教師給農民培訓時,往往沿用了給大學生上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很少結合農民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導致培訓效率低下。一是農民文化基礎薄弱,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吸收能力明顯不如大學生,用教大學生的方法來培訓必然成效不明顯;二是培訓時間一般較短,在短時間內讓農民吸收、消化大學生都覺得有難度的學習內容,是不現實也難以實現的;三是農民培訓的目的要遠比大學生學習目的更具針對性,他們希望能夠學以致用,解決自己在生產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而日常大學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并不能立竿見影地達到這個目的。
4.1 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一是要完善管理機制。農業高職院校精準扶貧涉及到較多部門的管理,因此在政府層面,要成立一個專門的協調機構,負責政府相關部門和農業高職院校的和諧運行[3],提高扶貧效率和支農力度。在內部管理上,農業高職院校也應該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社會服務領域和精準扶貧領域,提高管理績效。
二是要完善考核機制。目前部分農業高職院校扶貧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還是缺乏相應的績效考核機制。政府要把精準扶貧工作作為考核農業高職院校的一個重要指標,實行獎懲機制,對扶貧積極性高、扶貧效果明顯的學校給予資金、項目上的優先,以提高農業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工作積極性。
三是要完善服務機制。農業高職院校精準扶貧要有始有終,對于扶貧對象,農業高職院校要持續跟蹤服務。在扶貧過程中,始終要和扶貧對象保持聯系,對于他們在后續幫扶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
4.2 加強學校扶貧條件建設
一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和科研隊伍建設。農業高職院校要通過“校內培養、校外引進”的方法建立專門的社會服務師資庫[4]。一方面,學校要加強現有師資的培養,通過訪學、鍛煉、深造等方式,強化這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二是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從農業行業和企業引進一批專門人才充實到培訓師資庫,不斷優化師資結構。
二是要推進農業類專業發展。農業高職院校要堅持特色化發展,突出“農”的特色,做大做強農業類專業。一方面,要利用新信息、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類專業,使傳統農業類專業優勢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鮮明;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新興農業類專業,將專業范圍向農業的產前、產后延伸,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農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是要繼續完善網絡平臺建設。目前,部分農業高職院校還沒有開發和建設針對農民教育和培訓的網絡平臺,或者有的農業高職院校雖然開發了扶貧網絡平臺但是建設質量不高。農業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繼續開發和不斷完善扶貧網絡平臺,多建一些實用性強而簡單生動的培訓資源,以利于農民或扶貧對象學習和運用。
4.3 創新扶貧方法
目前,農業高職院校扶貧的方法主要是培訓加專家下鄉,扶貧方法稍顯單一,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實際情況。農業高職院校要創新扶貧方法,多舉措齊頭并進,在幫扶對象、幫扶措施、幫扶資金等方面求精準,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是在招生制度上創新。農業高職院校在招生時,安排專人對特定招生區域摸底,弄清該區域內貧困家庭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有意向報考的貧困學生進行登記,在單招時對這些貧困學生單獨劃線、單獨錄取,盡量使他們能夠被錄取,以獲得學習機會,有效實現招生的精準扶貧。
二是培訓和教學形式上創新。農業高職院校借助政府部門,可以定期和貧困地區取得聯系,收集農民脫貧最急需的技術和最想聽的課程,組織由精兵強將組成的扶貧小分隊,下到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培訓,高效實行精準幫扶。
[1] 王國勇,邢 溦. 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 農村經濟,2015,(9):46-50.
[2] 單武雄. 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路徑分析[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4):590-594.
[3] 游明倫,侯長林. 職業教育扶貧機制:設計框架與發展思考[J]. 職教論壇,2013,(30):19-22.
[4] 朱愛國,李 寧.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 職教論壇,2016(1):16-20.
(責任編輯:朱 蓓)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Study of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
CHU Qiong-xiang,WANG Gang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127, PRC)
Taking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the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liste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novating the metho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 o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dvantage
G718.5
:A
:1006-060X(2017)02-0114-03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2.028
2016-11-15
2016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課題(XSP YBZC040)
楚瓊湘(1961-)男,湖南永興縣人,研究員,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