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洛陽智達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003)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日益提升。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平凡鄉村,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建筑物。首先,建筑物是一個地區的標志,它是這個地區的代表,比如一說到北京,大家就會想到天安門,確實,每一個地區都會有它自己獨特的建筑標志。這個標志的建筑物必須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還需要符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一些風俗習慣,能夠讓人們記住它,因此必須在構建建筑物本身上下功夫。那么如何才能構建一個完美的地方建筑物呢,這就需要透徹的了解和理清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的關系,首先那么我們就先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著手。
建筑設計就是通過需要修筑建筑物的人員資助提出自己的需求,建筑設計師在自己本有的專業的建筑知識基礎上與需求者進行深入的溝通,對現有的建筑資源進行深入的分析,構建出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的建筑物圖,構建出的模型要多元化,提供多個方案設計以供使用者自身挑選,盡可能的滿足使用者對建筑的要求。建筑設計在建筑項目占有重要的地位,最后建成的建筑物的美觀實用都由建筑設計所決定的,因此必須將設計做到精細。一個建筑設計的優劣正是通過建筑物的使用者或是社會對建筑物自身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進行評定。
建筑規劃就對建筑物的一個板塊或者對建筑物的整體的地理位置、基本用途等客觀因素進行深入客觀的分析,將不同功能進行系統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從而使建筑物的任何設施和構造進一步的層次化的進程,它的任務就是確保建筑物的各個功能之間可以協調相處,從而提高建筑的整體功能,增強建筑物的整合性。
建筑設計的目的便是建筑物的完美成形,建筑規劃的具體體現在建筑物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建筑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建筑規劃。規劃者積極配合設計人員的設計方案才能稱作一份完整的設計方案,另一方面,設計方案是建立在規劃的基礎上的,規劃者需要配合設計人員設計的方案。建筑物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建筑施工結束并交付使用后,設計人員必須要盡可能的考慮到在使用年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的方案才算完整。一個建筑設計師幾乎不可能完成一個完美的建筑方案,同時也要適應需求者的要求,所以建筑物需要設計師從建筑規劃的方面來設計,只有這樣才不會使設計師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才能全面的考慮影響設計的因素,最后呈現一個比較完美的建筑規劃。
建筑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建筑的實體化,而規劃所預期的就是實體包含的功能,即建筑規劃需要建筑設計承載。對布局的設計體現在建筑設計和規劃中,兩者都使用了技術手段,對功能布局做出改動和完工,建筑形體設計和色彩渲染也在其中,即建筑設計的綜合過程如果沒有的話,建筑規劃也不能實現。然后實現建筑物的功能,事實上社會經濟、建筑技術和人文文化等多種原因在共同影響,例如定位某個樓盤,除去應該考慮周圍的設施和地理位置,還有文化范圍的考察,使設計作品可以滿足使用要求,并能反映出時代特征,例如地域的特色和文化藝術。而某種特定的民族特點和習俗通常也會體現在建筑規劃里,規劃的建筑物功能靠設計來實現,區域的特征與協調都需考慮每個設計的步驟中,可以防止多余的浪費。
雖然建筑設計和建筑規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兩者不是一點交集都沒有的。乃至有時設計師在建筑規劃前需要進行設計,一人完成兩個工作。總而言之這兩者不但有獨特的地方而且也有一定的交集,因此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統一。
如何體現建筑規劃?體現在哪個方面?體現在建筑設計里。建筑設計整體方向和功能的初步設想體現在設計規劃里,具體的施工還需依靠設計方案。即設計方案是規劃具體化,也就是從規劃的一個“點”發散到具體施工的整個“面”。比如規劃首先要對建筑物的地理環境以及功能定位,而設計者需要劃分里面的功能區,設計每一個區域。比如樓、電梯、衛生間位置及擺放,餐廳、餐桌椅的擺放及顏色等等。建筑規劃出建筑物的點,然后延伸到其他位置,發散形成面,最終實現整體的建筑物。
在一個建筑工程中,不論是最初的建筑規劃還是接下來的的建筑設計,都由多方面的因素來制約,容易使它們被影響。本文首先說明了二者的意思,接下來展示了它們的不同,但是在規劃和設計中二者有一些直接聯系和潛在聯系,這些通過研究才可以體現二者的潛在聯系。只要建筑業可以認識到二者的潛在聯系,并且增強這種聯系,才可以改善我國建筑業中存在的不足和推動它的發展。
[1]徐鵬飛.市政給排水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林業科技情報,2014(6):101~102.
[2]劉源.市政排水規劃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5(2):4~5.
[3]代樹偉.市政給排水規劃設計分析[J].商業故事,2015(6):61~62.
[4]姚潤明,Nick Baker,等.能效建筑規劃設計方法[J].建筑學報 ,2004(8):63-65.
[5]秦遇成,李根懷.建筑規劃設計中的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1999(1):16-17.
[6]建筑設計新概念[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