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能夠重新回到時間的河流當中去,我們過度地迷戀這些空間的碎片,我們每一個人也會成為這個河流中偶然性的風景,成為一個匆匆的過客。
——格 非
作者簡介:
格非,1964年生,江蘇丹徒人,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清華大學文學教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說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等長篇小說六部,以及《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文學的邀約》《博爾赫斯的面孔》等論著和隨筆集多部。
作品簡介:
《望春風》是格非關于故鄉和鄉村題材的收官之作。小說以鄉村各種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為切入點,刻寫村人由簡樸內斂逐漸衍變的復雜過程。通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江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運動,并展現它可能的未來。隨著“鄉土中國”面臨終結,《望春風》讓我們獲得了一個重新審視現代鄉村倫理和歷史變革的機會。
簡評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鄉村是無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風》完成了一次幾乎不可能的返鄉之旅,以回到“過去”來看“當下”的觀念,余韻悠長、值得咀嚼的歷史片段,置于時代長河背景下的“桃花源”氣象,如“清明上河圖”般娓娓道來的手卷寫法,描繪鄉土中國的活色生香,發現普通人的高貴品質,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間永恒。
亮點1:
格非在這部作品中作了兩方面的嘗試,其一是將有性格的人物增加到15個以上,其二是希望將司馬遷“本紀”和“列傳”的結構方法做些“改造”,用較短篇幅來講一個較長的故事。
亮點2:
《望春風》的整體基調較之格非以往的作品也更多一些暖色,對中國鄉村的人情(包括人情之美)也更多地留意。《望春風》為讀者打開一個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讓我們在感受久違的漢語之美的同時,更感受到不為世俗所左右的求索,感受到一個時代最沉重的呼吸,以及一種真正可能的希望。
亮點3:
《望春風》的人物是虛構的,但對于歷史地理和社會環境,格非預先做過大量調查和走訪,也使用了很多家鄉的真實地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在家鄉徹底消失之后,才開始追溯它的源頭,并描述自己對它的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