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娟+賈恩亮

【摘要】目的 討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進行介入封堵治療時應用超聲心動圖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院進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的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在手術(介入封堵治療)前、中以及術后隨訪7天、30天、90天、1年后,進行超聲心動圖輔助診斷,觀察治療療效。結果 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測,ASD(房間隔缺損)有25例,VSD(室間隔缺損)26例,PDA(動脈導管未閉)7例,VSD合并ASD的有2例。手術中應用超聲心動圖監測,成功介入封堵治療的有54例,總有效率為90%。治療后隨訪7天、30天、90天、1年后的超聲心動圖,能夠為封堵器的位置、殘余分流以及封堵有效情況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結論 超聲心動圖能夠在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的前、中、后提供有效治的治療依據。為手術治療成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重要的診斷保障。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超聲心動圖;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1.0.02
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畸形中常見的一類疾病[1]。據不完全統計[2],在先天性畸形中的先天性心臟病在嬰兒中的發病率約為0.5%~1%,每年我國新增長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約在15~20萬左右。已經成為臨床重點研究的疾病之一。據臨床調查發現[3],引起先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因素中環境因素占主體的92%,患兒一旦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其臨床表現為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復感冒,呼吸困難,體力差甚至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多數可以通過自身生長發育來愈合,有少數病情加重的患兒要通過進一步治療,以往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常用手段為手術治療,但長期的臨床經驗發現,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手術會對患兒帶來嚴重創傷并且會有明顯的疤痕影響美觀,治療后患兒容易發生各種嚴重的并發癥。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治療技術在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上取得了一定療效。本次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中應用超聲心動圖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院進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的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0~18歲,其中0~5歲23例,6-10歲之間的有29例,11~18歲的有8例,平均年齡(7.6±2.9)歲。治療前經超聲心動圖診斷,確診房間隔缺損有25例,室間隔缺損26例,動脈導管未閉7例,房間隔缺損合并室間隔缺損的有2例。
納入標準:(1)所選的患者均是在2014年1月~2016年3月選取的。(2)所有患者所患先天性心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除患有先天性心病外,并無其他嚴重疾病在發生(如肝、腎衰竭,重度貧血等)。(4)本次實驗的目的和方法均經過所有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介入封堵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機器選擇Amplatzer,超聲心動圖采用CX5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器。分別在手術前、中、后進行輔助治療。手術前:在超聲心動圖的引導下經食管介入封堵治療畸形的心臟結構,對ASD與VSD患者進行封堵治療,用超聲心動圖分別測量ASD的心尖四腔、劍下二腔、四腔以及大動脈短軸等常用切面,和VSD的心尖五腔心、左室長軸、大動脈短軸等切面,以及PDA的胸骨上窩主動脈弓長軸、大動脈短軸等切面。并且可以通過超聲心動圖觀察ASD、VSD以及PDA的缺損情況,其中包括缺損大小、位置、類型以及缺損處殘留的大小、厚度、以及周圍結構與殘端的距離和聯系。測量主動脈與肺動脈的內徑,長度、形態以便選擇合適的介入封堵器。手術中:利用超聲心動圖監測介入封堵導管中導絲的治療情況,并觀察Amplatzer是否在所需的植入位置上,及時作出相應調整。手術后:患者在手術治療后的7天、30天、90天、1年進行超聲心動圖的隨訪診斷檢查,觀察介入封堵的治療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超聲心動圖診斷出的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以及房間隔缺損合并室間隔缺損的患者進行介入封堵治療療效評價,根據超聲心動圖診斷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擬定的以下診斷標準,顯效:患者超聲心動圖顯示介入封堵位置正確、穩定以及封堵器不影響周圍結構功能,患者臨床表現消失;有效:患者超聲心動圖顯示介入封堵位置基本正確、穩定以及封堵器基本不影響周圍結構功能,患者臨床表現基本消失;無效:患者超聲心動圖顯示介入封堵位置不正確、不穩定以及封堵器基本影響周圍結構功能,患者臨床表現沒有消失。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超聲心動圖引導下介入封堵治療療效
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測,手術中應用超聲心動圖監測,成功介入封堵治療的有54例,總有效率為90%。見表1。
2.2 手術后隨訪結果
隨訪7天、30天、90天、1年后的超聲心動圖,封堵位置穩固的有52例(96.3%);存在殘余分流的有3例(5.6%);封堵有效的有48例,有效率為88.8%。治療有效率與隨訪的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超聲心動圖對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影響重大[4],超聲心動圖可以準確的診斷患者先天性心臟病的缺損類型,并對缺損的位置、大小及周圍缺損情況進行可視判斷,有助于封堵治療的成功。經本次研究發現缺損的范圍約小封堵的有效性就越大[5]。手術前進行超聲心動圖進行缺損類型判斷,選擇合適的介入封堵器與封堵方式;手術中用超聲心動圖可以有效的判斷介入封堵的位置是否正確,是否穩固以及是否發生殘余分流等情況。手術后用超聲心動圖可以對介入封堵療效的長期有效性進行判斷,通過本次研究對7天、30天、90天、1年后進行隨訪,結果顯示封堵穩固性占96.3%、殘余分流占5.6%、封堵有效率為88.8%,與手術治療后的有效率結果相似,說明介入封堵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療效顯著,通過超聲心動圖可以有效的證明這一點。
綜上所述,超聲心動圖對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介入封堵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但超聲心動圖診斷時要由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避免發生各種診斷誤差。超聲心動圖已成為介入封堵治療中必不可少的診斷輔助依據,值得臨床不斷深入探索其重要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淑燕,韓鳳珍,莊 建,等.經皮脈搏血氧飽和度測定篩查新生兒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916-919.
[2] 高章圈,田慧艷,張亦心等.河北省0~6歲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發病情況及其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2,20(4):244-246.
[3] 黃漲波,魯浩鋒,吳金曦,等.余姚市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相關因素調查[J].重慶醫學,2014,(25):3363-3365.
[4] 白亞蓮,魏亞娟,乞艷華等.超聲心動圖產前診斷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價值[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2(6):768-771.
[5] 鄧勁松,鄭權輝,鄧素雅,等.超聲心動圖監測在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4,(23):3813-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