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祥國
【摘要】目的 探究在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療的過程中,胺碘酮(小劑量)、倍他樂克聯合使用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6月收治針對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分兩組,對照組20例采用倍他樂克治療,另外觀察組20例患者采用胺碘酮(小劑量)、倍他樂克聯合使用治療。結果 針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猝死率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均明顯較優,其中觀察組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75.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胺碘酮(小劑量)、倍他樂克聯合使用治療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發現,其能夠對于患者情況進行較好的改善,同時減少心律失常對于患者的影響,提高療效,因此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胺碘酮(小劑量);倍他樂克;治療;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5.0.01
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病情發生對于患者健康影響較大,同時未經及時治療容易出現猝死等現象,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而及時有效的治療是關鍵所在。本次我們針對40例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組干預,目的在于幫助患者及時恢復,同時為臨床相關工作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6月收治針對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前患者已經知曉研究概況且同意參加研究,同時患者均已經通過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均已經排除可能對本次治療所用藥物過敏40例,其中不包括存在意識障礙者,防止影響本次療效的客觀評價。對照組女9例、男11例,年齡29.5~57.5歲,平均(46.25±2.13)歲,;觀察組女8例、男12例,年齡29.0~57.5歲,平均(46.43±2.08)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對兩組共患者均40例進行常規治療,即給予患者強心、利尿、降壓等干預,然后按照分組進行用藥,對照組患者使用倍他樂克治療,口服2次/d,1片/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小劑量胺碘酮,用藥3次/d,用藥200 mg/次,連續用藥7天后根據患者情況減小藥物劑量至2次/d,200 mg/次,再過1周后,藥物使用為1次/d,200 mg/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0天并觀察其情況[1]。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臨床情況,同時評價其治療效果,經過治療如果患者的早搏減少超過75%,同時非持續性心動過速減少超過90%即為有效,不滿足上述情況即為無效,統計兩組有效率并進行比較;針對兩組患者出現猝死的比例進行統計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針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猝死率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均明顯較優,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臨床針對于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該病發生后如果沒有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出現猝死的現象,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因而臨床一旦診斷應該及時用藥,同時應該盡可能選用效果較好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使用,以期幫助患者恢復。倍他樂克是一種β受體阻滯劑,用藥后對于患者的腎上腺素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減少交感神經的興奮,從而使得患者的心肌細胞自律性得到改善,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2]。胺碘酮屬于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用藥后其對于患者的腎上腺受體能夠產生一定作用,延緩激動的產生,從而減慢患者的點位時間傳導,使得患者的心律失常情況得到控制。因此胺碘酮和倍他樂克在聯合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協同發揮作用,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同時提高其治療效果。
本次我們在治療的過程中,針對40例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分組干預,通過不同治療,針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猝死率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均明顯較優,其中觀察組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75.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胺碘酮(小劑量)、倍他樂克聯合使用治療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胺碘酮(小劑量)、倍他樂克聯合使用治療心肌病(肥厚型)伴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發現,其能夠對于患者情況進行較好的改善,同時減少心律失常對于患者的影響,提高治療效果,因此值得臨床借鑒,以期幫助患者有效得到恢復。
參考文獻
[1] 賴翩翩.倍他樂克與胺碘酮聯用對室性心律失常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6):129-130.
[2] 王心悅.胺碘酮與倍他樂克聯合方案治療120例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140-141.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