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施春霞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7例。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程度,評價其生存質量。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于心血管病的認知程度為95.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3%(P<0.05);而觀察組患者在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狀態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開展早期康復護理,有效促進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治療與康復,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心血管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5..02
心血管病常見高發于老年人群,其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心血管病病情嚴重且復雜,很難一次性治愈,往往伴隨有相應的并發癥,其患者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1]。為了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提高其生活質量。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及早實施護理干預,給予其細致、周到的護理服務。規范患者的日常行為,提高其對于疾病的認知,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進而促進其良好恢復。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于患者治療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7例。觀察組男32例,女25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69.8±7.3)歲;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壓18例,肺心病11例,心肌梗死4例以及其他類型心血管病3例。對照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63~86歲,平均年齡(71.2±6.7)歲;其中冠心病23例,高血壓16例,肺心病9例,心肌梗死5例以及其他類型心血管病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和體征變化,嚴格遵循醫囑,合理用藥,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康復期間的相關注意事項。觀察組則是在此基礎上,于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疾病知識及防治辦法,告知其早期康復護理的具體內容及其目的,得到其配合與支持,并給予患者家屬以指導,使其掌握相應的護理技能。了解患者生活規律和習慣,糾正其不良行為,保證其飲食健康及睡眠質量。②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和信任。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其放松身心,并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其對于控制血壓、血脂等指標的穩定具有良好的作用。③運動鍛煉:患者不宜長期臥床,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需要適當進行運動鍛煉。病情嚴重的患者,可由護理人員指導和幫助,進行呼吸訓練和床上運動,以預防壓瘡、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的發送,有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當患者病情得到明顯好轉,可下床步行,護理人員或家屬需要隨時陪護,防止其發生跌倒[2]。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認知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于心血管病的認知程度為95.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狀態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發人群,其病情復雜多變,易反復發作。心血管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由于老年人生理機能的衰退,其對于治療的耐受性較差,在心理上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對于治療的依從性和配合度下降,同時容易引起血壓升高而加重病情。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治療恢復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其針對性的護理服務,于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及早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有助于提升心血管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控制病情的穩定,促進其好轉。
首先,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通俗易懂的向患者介紹疾病的防治方法,便于患者理解和掌握。結合成功治療案例,以提高患者對于治療的信心,消除其心中的顧慮。同時,增進護患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認真遵循護理人員的指導,規范其日常行為,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為疾病康復打好基礎。然后在心理層面給予患者以護理干預,以穩定其情緒,積極鼓勵和安慰患者。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對于家人、朋友以及社會的依賴性開始增加,其內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陪伴,獲得情感寄托。因此,早期康復護理需要得到在患者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并積極參與其中,給予患者以情感支持,使其獲得足夠的關心,進而改善其情緒。積極鼓勵老年人參與到文化娛樂活動當中,以放松身心,增進患者與他人的交往和溝通,擴大社交范圍,豐富其生活樂趣,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通過運動鍛煉來增強體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其對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同樣具有積極的影響,加快其康復進程[3]。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于心血管病的認知程度為95.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3%(P<0.05);而觀察組患者在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狀態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對于提升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病的臨床治療恢復當中,于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其對于提升患者的臨療效和改善其生存質量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應用價值得以充分突顯出來。
參考文獻
[1] 王琪娜,崔 玲,阮海玲,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01):140-144.
[2] 李 琦.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臨床治療中早期康復護理的干預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9):262-263.
[3] 曾令忠.早期康復治療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3):3-4.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