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新++朱立春++劉艷軍
【摘要】目的 高血脂的發病,與地域飲食習慣有直接關系,秦皇島地區以中醫脾虛濕盛型居多,本文總結了采用中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的臨床資料。方法 選取秦皇島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專家門診2013年8月~2016年5月患者190例,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101例給予阿托伐他汀鈣加中藥治療,對照組51例僅服阿托伐他汀鈣,治療8周,觀察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主要不適主癥變化。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組間對照亦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前后臨床主要不適癥狀改善情況統計,治療前后中藥組有顯著變化,對照組無顯著變化,組間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故治療時多以健脾化濕之“參苓白術散”和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之“四神丸”加減辨證治療,謹以上述臨床資料統計分析,表明其療效。
【關鍵詞】高血脂;脾虛濕蘊型;參苓白術散
【中圖分類號】R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5..02
高血脂中醫證型,臨床常見脾虛濕盛、痰瘀互阻為病機,治療以健脾化濕,祛痰活血為治則[1]。筆者在臨床中總結發現,秦皇島地區高血脂發病人群中,因其地域飲食特點,以脾虛濕盛、痰瘀互結證居多,現將門診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加減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的脾虛濕盛證高血脂患者臨床資料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秦皇島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專家門診2013年8月~2016年5月患者190例,其中中藥治療組108例,阿托伐他汀組62例,中藥組男80例,女28例,年齡29~68歲,平均40.2歲,病程2個月~15個月,平均7.42個月。阿托伐他汀鈣組男34例,女28例,年齡27~70歲,平均41.3歲,病程1~18個月,平均8.3個月。均除外心肌梗塞、腦梗塞、重度心衰等急性期。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高血脂的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年5月,中華心血管病學會,中華糖尿病學會,中華內分泌學會,中華臨床檢驗學會共同制定)及2016年修訂版[2]血脂異常診斷標準,膽固醇(TC)>5.18 mmol/m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37 mmol/ml,甘油三脂(TG)>1.7 mmol/ml,符合其中之二者。
中醫證型“脾虛濕盛”(《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國家技術監督局,1996年)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診斷學》[3]脾氣虛,水濕不化之主癥:納少腹脹、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晄白或浮腫、舌淡體胖大邊齒痕、苔白膩厚、脈緩弱。
1.3 方法
治療組,選取符合高血脂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脾虛濕盛證者,給予中藥湯劑加阿托伐他汀鈣治療。中藥湯劑組方:黨參20 g、茯苓20 g、炒白術30 g、甘草15 g、肉豆蔻10 g、補骨脂20 g、吳茱萸10 g、五味子10 g隨癥加減,兼見血瘀者加紅花,香附;兼見熱象者,減,吳茱萸,加瓜蔞、黃連;兼見氣滯者,加醋柴胡,枳殼,白芍。1劑/d,選用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200 ml/次開水沖服,2次/d,64天為一療程。對照組選取符合高血脂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于“脾虛濕盛”,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給予阿托伐他汀鈣20 mg,(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408)1次/d,40天為一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前測量血脂及肝功能、腎功能水平,治療每2周測肝功能及腎功能,統計治療前后中醫辨證脾虛濕盛證主癥變化,納少腹脹、大便溏薄(>3次/d)、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晄白或浮腫、舌淡體胖大邊齒痕、苔白膩厚、脈緩弱。癥狀減輕或消失為有效,無變化為無效,統計治療前后有效人次。治療前后、治療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治療組因治療后第二周、第四周肝功能高于正常值1倍以上,治療終止,八周后共有51例。中藥組因其他生活原因治療終止八周后共有101例。
1.5 統計學方法
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組間對照亦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前后臨床主要不適癥狀改善情況統計,治療前后中藥組有顯著變化,對照組無顯著變化,組間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中醫對高血脂的認識,對其主要癥狀認識的中醫文獻中總結,例如虞傳在《醫學正傳》曰:“津液粘稠,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薛已在《名醫雜著》中言:“津液者,血之系,行乎脈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所以,中醫對高血脂的發病機理認識,歸屬于“痰”、“瘀”范疇,并按此發病機理進行辨證施治。高血脂的發病,主要取決于飲食因素和體質因素,而每一地區的人由于其體質特點及飲食特點,其中醫發病病機亦不同。秦皇島地區除喜食牛羊肉外,更多是喜食魷魚、貝類等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且海鮮類食物易傷其脾胃,多發生脾虛濕盛體質,故治療時多以健脾化濕之“參苓白術散”和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之“四神丸”加減辨證治療,謹以上述臨床資料統計分析,表明其療效,主要是通過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化濕祛痰,濁毒自除,從而達到降低血脂目標。同時也提示我們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不要拘泥中醫病機之標,例如對高血脂的“痰郁血瘀、濁毒”認識,而一味運用活血化瘀之品,更重要的是遵循辨證施治基本原則選方用藥,方能取得臨床高療效,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
參考文獻
[1] 單體亮.高血脂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2014,12(9):1870-1873.
[2]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訂版)[J].中國循環雜志,2016,10(31).
[3] 鄧鐵濤.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診斷學2013年8月第三版[J].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