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蘭
【摘要】目的 對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中醫綜合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以及討論和分析。方法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急性期患者80例,將其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各40例。分別給予常規和中醫綜合康復護理的方式。同時,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進行對比。
結果 通過數據的對比與分析可發現,對于經由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比較,常規組得分明顯低于實驗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經由中醫綜合康復護理方式的卒中急性期患者,對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不僅能夠有效地改善,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能夠有效地改善。
【關鍵詞】卒中急性期;中醫綜合康復護理;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2.0.01
通過相關的統計分析可發現,現如今患有卒中的患者越來越多。卒中是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我院急性期的卒中患者通常采用常規護理,但是護理效果不佳,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也沒有明顯改善。所以為了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及功能缺損情況,相關研究提出治療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可通過中醫綜合康復護理的方式[1]。因此,探討卒中急性期患者采用綜合康復護理的效果,特展開相應的調查及研究。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急性期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各40例。患者均為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并簽署了相關協議,經過相關檢查后,均被確診為卒中急性期患者。其中常規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5.23±2.23)歲。實驗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59.43±3.21)歲。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常規組:采用基礎的護理模式,主要涉及藥物及運動護理兩個方面。
(2)實驗組:采用的護理方式為中醫綜合康復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對患者采用基礎護理,主要是藥物及運動護理。然后實施穴位綜合護理,對于不能自主進行翻身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幫助其翻身活動。同時按摩患側上肢的內關、合谷等穴位。所處環境要避免過熱,室內溫度保持在26℃以下。同時保證患者作息有規律,能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并且不適合大量運動及過度勞累。日常生活時需要訓練患者的生活能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數據,評價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并且對一周和四周后的數據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對比
對比分析已知數據可以看出,發現常規組在一周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23.92±24.12),四周后的評分為(19.11±8.12)。實驗組一周后神經功能評分為(26.92±24.12),四周后的評分為(19.36±7.92)。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運用不同護理方式,常規組患者情況遠遠不及實驗組情況,兩組患者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對比
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后,發現常規組在一周后神經功能評分為(19.11±8.12),四周后的評分為(13.82+8.89)。實驗組一周后神經功能評分為(19.33±6.72),四周后的評分為(10.21±8.12)。神經功能評分方面運用不同護理方式,實驗組患者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兩組患者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腦卒中引發致殘的幾率非常高,因此為了改善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建議采用中醫綜合康復模式進行護理。祖國醫學認為,對于患者經由的方式對,為促進患者通絡及活血化瘀,可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2]。對于卒中急性期患者,可在藥物和運動護理的常規基礎上,融入中醫綜合康復護理模式,能夠改善患者心情,緩解負面情緒。實施穴位按摩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缺血情況,并且對患者起到化瘀的作用[3]。從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可見采用綜合康復護理的模式,可以加強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患者神經功能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因此,經由中醫綜合康復護理的方式對于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得到顯著的效果,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愛花.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干預對腦中風患者預后的影響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5,7(19):122-123.
[2] 周春秀.中醫護理在腦梗死患者康復護理中應用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5,7(27):47-4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