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微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針對性護理對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166例進行研究,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針對性組(針對性護理)與常規護理組(常規護理),各83例。實驗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療效與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結果 通過對比發現,針對性組患者的療效高于常規護理組,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實行針對性護理可取得較好的療效,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難治性情感障礙;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2..01
難治性情感障礙又稱為難治性心境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躁狂或者抑郁等癥狀,還會伴有悲傷以及沮喪、心境低沉、思維遲緩、妄想等現象,隨著病情的發展,較為嚴重的情感障礙患者就屬于情感性精神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對其實行針對性護理有利于疾病的治療以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1]。本次研究主要選取在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166例,現將有關內容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166例進行研究,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針對性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各83例,其中針對性組男44例,女39例;年齡范圍36~67歲,平均年齡(51.5±15.5)歲;病程范圍4.9~23.8月,平均病程(14.3±9.5)月。常規護理組男42例,女41例;年齡范圍37~68歲,平均年齡(52.5±15.5)歲;病程范圍5.2~24.1月,平均病程(14.6±9.5)d。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病程范圍等,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針對性組實行針對性護理,常規護理組實行常規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評估病情
患者接受治療之前要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進展以及發病原因,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具體的護理方案。
1.2.2 心理護理
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一般會出現較多的心理障礙,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所以護理人員應該主動與患者交流,幫助患者疏通心里障礙,讓患者意識到治療的重要性進而建立治療的信心。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評估,然后進行有針對性心理疏導以及相關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正確的認識事物,消除患者的孤獨感[2]。
1.2.3 康復環境護理
為患者營造舒心的環境,與患者交流要溫和,讓患者在溫馨的環境中接受更好的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自制評分表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與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較為明顯;有效:患者的癥狀得以輕微的改善;無效:患者的癥狀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實驗中的數據均使用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
針對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8%,高于常規護理組90.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針對性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為(45.5±6.8)分,抑郁評分為(48.1±7.0)分;常規護理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為(59.3±7.7)分,抑郁評分為(58.4±8.3)分,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人們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的同時,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多數患者在患病之后往往會在情感方面產生障礙,進而出現妄想以及食欲不振、失眠等癥狀,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3]。對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改善患者的缺陷以及認知能力為主,通過積極地治療促使患者恢復正常。在治療的過程中實行針對性護理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針對性護理主要是在治療的過程中針對患者出現的癥狀以及現象給予及時的護理干預,進而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對象中,針對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實行針對性護理可取的較好的療效,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 萌,趙建萍.58例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青島醫藥衛生,2014,(4):309-310.
[2] 詹曉明,薛金花,許玉琳,等.針對性護理措施對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療效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9):121-122.
[3] 王艷艷,劉芹芹.針對性護理措施對難治性情感障礙患者療效的影響研究[J].心理醫生,2016,2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