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煥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漿置換法在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接收的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血漿置換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評價、分析該治療方法的效果。結果 患者治療后Hb、PLT、LDH、TBIL、BUN水平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漿置換法在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中的效果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血漿置換法;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效果
【中圖分類號】R55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2..02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臨床上比較罕見的疾病,其發病機制仍處于研究當中。本文對血漿置換法在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中的效進行研究,并于選擇本院接收的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6例作為研究對象,獲得了滿意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接收的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6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存在血小板下降、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神經系統癥狀等癥狀,其中,男4例,女2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0.24±5.82)歲。患者均存在體溫上升情況,體溫在38℃~39℃范圍內,患者有知覺障礙、肢體麻木2例,患者有蛋白尿2例,患者有血尿1例,患者有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癥1例。
1.2 方法
患者確診為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后,應用血漿置換法進行治療,穿刺深靜脈,留置臨時性單針雙腔管以建立體外循環[1]。采用智能血漿單采機進行血管置換,采用新鮮冷凍血漿作為置換液,其應用量為每天40 ml/kg,采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作為抗凝劑,抗凝劑與血漿比例為1:12,患者治療1次/d,患者持續進行血漿置換治療,直至相關指標恢復至正常范圍內。給患者使用潑尼松腎上腺皮質激素,口服方式給藥,劑量1~2 ml/kg,予以患者30 ml/d的10%葡萄糖酸鈣,避免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枸櫞酸鈉重度。對患者血紅蛋白、紅細胞數、血小板數、乳酸脫氫酶等指標進行監測,如果患者發熱、神經癥狀、出血等癥狀好轉,乳酸脫氫酶恢復正常,且血小板水平>100×109/L,則可停止血漿置換治療,并逐漸降低潑尼松用量。患者治療結束后,應用右旋糖酐、潑尼松、維生素等藥物。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Hb)、血小板(PLT)、乳酸脫氫酶(LDH)、總膽紅素(TBIL)、尿素氮水平(BUN),根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評價治療效果:近期復發:患者緩解后1個月復發;治愈:連續6個月以上無復發。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并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患者治療后Hb、PLT、LDH、TBIL、BUN水平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有學者認為腫瘤、膠原血管病、妊娠、感染等可能與該病的發生有關[3]。該病患者表現為微血管中廣布血小板血栓,并發發熱、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出血、腎臟損害、精神癥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起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容易導致毛細血管阻塞而引起臟器功能衰竭。臨床上可采用血漿輸注、血漿置換、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制劑等方法進行治療,但是血漿置換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后Hb、PLT、LDH、TBIL、BUN水平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血漿置換法在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相關研究指出,原發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機體內ADAMIS13基因發生突變,免疫性疾病、中毒、藥物過敏是繼發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生的主要原因。而血漿置換能將ADAMIS13抑制物、補充ADAMIS13、UL-vWFM清除干凈,可對正常血液中的vWF進行有效補充,且能將損害血管內皮以及促使血小板激活的因子進行清除,提高血紅蛋白含量,降低游離膽紅素水平,促使腎功能改善,從而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治療的目的。總之,血漿置換法在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中的效果較高,有助于提高治療成功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湯 琴,唐 偉.血漿置換治療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25):1
[2] 胡少華,張 淼,姜秀玲,章 光,陳益峰.熱處理北山花崗巖變形特性試驗與損傷力學分析[J].巖土力學,2016,(12):1.
[3] 張 淼,于 瀾.基于實測振型阻尼比的有限元模型仿真算法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