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衛鋒
【摘要】目的 觀察手足口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對其病因病機進行闡述,總結出符合臨床實際的辨證模式。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普通手足口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癥狀、體征、脈象等資料進行采集,并對所采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結果 熱毒邪濕是手足口病中醫學基本病因性質,在治療過程中需遵循清熱解毒及化濕原則。結論 手足口病中醫證候分布存在規律性。
【關鍵詞】手足口病;中醫證侯;特征
【中圖分類號】R2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2..02
手足口病是發生于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的常見傳染病,該病主要因腸道病毒引起。通常該病可在一定時間內自愈,但存在部分患兒因身體耐受性差等原因,因治療不及時甚至死亡[1]。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手足口病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在常規西醫學中,多對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2]。而在我國醫學中,雖無對于手足口病的專門記載,但大多學者認為其屬于“溫病”范疇,如《小兒藥證直訣》中記載:“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皰,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病皰者,涕淚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則瘦故也”。在本次調查中,筆者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普通手足口病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從中醫證候特征分析該病。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普通手足口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中的相關標準。年齡6個月~7歲,平均年齡(3.0±1.0)歲。
1.2 方法
由我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等對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采集分析,包括患者的升高、體重、基本表現及中醫臨床證候信息,并根據上述信息對患者進行中醫證候分型。且所有患者均進行血常規檢查。
2 結 果
2.1 臨床特征分析
(1)發熱:發熱42例(52.5%)。其中體溫在37.5~38.5℃32例(76.2%);體溫在38.5~39℃10例(23.9%)。
(2)皮疹:所有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疹。其中手部皮癬78例(97.5%);足部皮癬74例(92.5%);臀部皮癬56例(70%);累及肛門者7例(8.75%)。其中手、足皮疹多成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在2~3 mm左右,呈暗紅色或玫瑰紅。而軀干、臀部的皮疹肘、膝關節處皮疹以紅色斑丘疹為主,無痛無癢,不易潰破。
(3)口腔粘膜病變:所有患兒中,伴有口腔黏膜病變者75例(93.75%)。包括口腔黏膜皮疹8例(10.7%)、口腔水泡黏膜疹30例(40%)、口腔破潰糜爛32例(42.6%)。此外,還存在少部分的患兒出現扁桃體腫大及咽充血情況。
(4)舌脈特點:所有患兒中,舌質紅者65例(81.25%);舌質淡紅者8例(10%)。舌苔黃膩者42例(52.5%);白膩25例(31.25%)。舌苔薄白者10例(12.5%);舌苔薄黃者7例(8.75%)。在脈象特征中,脈浮數者32例(40%);脈細數者24例(30%)。
2.2 證候分布特征
依據西藥的臨床分類標準,對患兒早期特征及病情變化等,進行中醫辨證分型。主要參照《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中醫分型。見表1。
2.3 實驗室檢查結果
血常規檢查結果:白細胞計數分析,80例患兒中,白細胞計數正常者62例(77.5%);其余患兒均存在白細胞計數升高情況,所占比例為22.5%。
2.4 治療結果
80例患者經過對癥治療后,均治愈,并順利出院。
3 討 論
依據手足口病的臨床特征,在我國醫學中多將其歸屬于“風溫”、“濕溫”、“時疫”范疇。當患者感受疫毒時邪,其肺、脾及心三個重要的臟器功能受到影響。該病毒通常經口部入內,后侵襲肺、脾,導致肺氣失宣,進而出現頭痛、發熱情況;后邪毒順勢發展,對其口舌進行熏蒸,引發口腔皰疹,患兒因口痛出現流涎并拒食[3]。又或邪毒熏蒸四肢,便可誘發受阻皰疹。最為嚴重者邪毒逆傳心包,便可導致出現抽搐、暈眩、壯熱等癥狀。此時患者心陽虛衰,疾病危急。
手足口病多發生于夏季,因氣候原因,夏季多濕熱,暑邪當令、暑必挾濕。我國醫學典籍《醫門法律.熱濕暑三氣門》中記載:“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無隙可避”。《嶺南衛生方》中記載:“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兩者相搏,此寒熱之疾所由以作也”[4]。由此可見,夏季可滋生濕熱邪氣。
對患兒就診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在中醫學角度,該病基本的病因性質多為熱毒兼濕證。因此在本次調查中,我院將患者分為熱毒犯肺證及肺脾濕熱證兩個征象,其中熱毒犯肺證的主要表現為咳嗽、流涕、紅色丘疹、脈浮數,發熱或不發熱[5]。肺脾濕熱證的主要表現為便秘腹瀉、舌質紅、舌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數,發熱或不發熱等。
在治療方面,需對患者實施清熱解毒方案,同時予以化濕治療。由上所述,依據手足口病的中醫證型,主要可分為熱毒犯肺和肺脾濕熱兩型。當確定患者的分型后,再對其實施對癥治療,進而更好的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李 芹,敖 雯,高 虹,等.21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臨床特征及中醫證侯分析[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35(6):48-50.
[2] 馬羽萍,郭雅玲,康 立,等.手足口病1155例中醫臨床特征分析[J].環球中醫藥,2012,05(3):206-208.
[3] 藍 英,陳定潛,張朝勇,等.重癥手足口病137例的中醫證治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28):119-120.
[4] 周 文,高 虹,李 芹,等.重癥手足口病121例的中西醫結合證治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0,03(6):405-407.
[5] 胡 燕,王孟清.小兒手足口病中醫證候特征及演變規律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03(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