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關鍵詞】耳穴埋籽;中藥穴位貼敷;護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1..02
中風后焦慮是中風后多見的一種并發癥,患者經常或持續地表現為無明確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以對事物過度擔心和煩惱為主訴,常常伴有睡眠障礙、抑郁和精神衰弱等神經癥性的癥狀,發病率高達20%~40%[1],中風初期尤為影響中風患者的康復,進而使病情反復或加重。臨床多采用苯二氮卓類、三環類抗抑郁劑等抗焦慮抗抑郁藥,常出現震顫、痙攣發作、興奮及失眠等副作用,并易導致依賴性,臨床患者往往難以堅持而放棄治療。筆者對患者23例采用耳穴埋籽加中藥穴位貼敷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科住院治療的腦中風伴焦慮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34例。將患者隨時分配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例。治療組男24例,女10例,年齡45~75歲;其中患有腦梗死24例,腦出血7例,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3~75歲,其中患有腦梗死25例,腦出血9例,此研究中所涉及的全部病例均為我院收治的記性中風中經絡患者,診斷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風病證診斷效果標準》關于中風病診斷標準[2]。所涉及患者均經顱腦CT或MRI掃描證實。焦慮癥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關于廣泛性焦慮的診斷要點進行診斷。均排除伴有肺功能衰竭,嚴重心和有意識障礙等其他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嚴重軀體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腦血管病藥物抗焦慮抗抑郁藥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耳穴埋籽及中藥穴位貼敷護理干預措施。
1.2.1 耳穴貼壓治療
取耳穴神門、心、皮質下穴,將王不留行子粘在0.5×0.5 cm大小的膠布中央,用75%酒精消毒耳廓后置于一側耳廓穴位上,觀察有無酸、脹、痛等“得氣”感,得氣后用拇指、食指指腹在穴位上進行按壓,其手法一般選用中等刺激強度,以耳廓發熱、發脹、發散感覺為宜,按壓2~3次/d,3~5 min/次,直到耳廓部位皮膚發紅發燙為止。留籽3~4天后更換另一側耳廓,兩耳交替貼壓。耳穴貼壓治療時,耳廓皮膚要嚴格消毒,預防感染;撤籽后,若局部紅腫、破潰,應及時消毒處理,嚴防引起軟骨膜炎。其中高血壓、年老體弱、動脈硬化患者按壓前后應適當休息。
1.2.2 穴位貼敷治療
基本藥物有:柴胡、肉桂、遠志、白芥子、益智仁、石菖蒲、冰片,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加減(醫生開立處方)。將藥物研成細粉,取適量以醋調敷后置于神闕穴,以大小適宜的麝香壯骨膏覆蓋固定,4~6 h后取下。1次/d。療程為4周。
1.3 效果判定標準
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3]于治療前后對兩組病例分別測評。積分減少50%以上為臨床治愈效果;積分減少25%~50%臨床為顯效;積分減少25%以下臨床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變化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積分均明顯改善,治療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效果比較
治療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中風后焦慮屬中醫“神志病”范疇,病情較為復雜,虛實夾雜,病位在心與肝,中風后病理產物風、火、痰、瘀等邪毒郁積體內,日久內擾心神,上擾清竅而發病,因中風后多情志不遂,思慮過度,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日久氣血不足,心失所養,神失所藏,致心神不安而成。
耳穴貼壓療法是在耳針治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4]。中醫學認為耳不是單獨的孤立的聽覺器官,其相當于人體的一個小的縮影,聯絡全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部位,故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5]之說。耳通過經脈與全身臟腑發生廣泛的聯系,臟腑的病變通過經絡聯系反映于耳,從而出現相應的變化,按壓耳穴旨在宣暢經絡,不同部位聯絡不同的臟腑,起到疏通氣血,平肝熄風、安神定驚,調節人體臟腑的生理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依據中醫學理論,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原則,憑借經絡學說,選用適當的藥物貼敷于腧穴之上,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臟腑陰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穴位貼敷選穴臍中穴,又名神闕、氣舍,歸屬任脈。臍中穴通過各經脈的經氣運行,交通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之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選用穴位貼敷的基本藥物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陽的功效;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具有明顯鎮靜的功效;遠志具有安神益智的功效,白芥子具有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益智仁具有溫脾攝涎的功效;石菖蒲具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的功效;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功效。諸藥聯用可疏肝解郁、活血豁痰、安神定志。
綜上所述,利用耳穴埋籽加中藥穴位貼敷干預中風后焦慮,既能持續刺激穴位,又無痛苦,無副作用,安全有效,價格低廉,患者可接受并能節省時間,可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有重復性、延續性,易于被患者接受,是一種易于干預中風后焦慮的護理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蘇占清.卒中后焦慮障礙[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3,3(5):359.
[2] 范肖冬,汪向東,許又新,等.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5.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8-41
[4] 黃麗春.耳穴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科技文獻出版社,2012.12.
[5] 劉森亭.耳穴貼壓療法[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5.
[6] 劉廣霞.穴位貼敷療法[M].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