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滿凌

【關鍵詞】疏肝活血益氣養陰法;限局性硬皮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593.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2..01
硬皮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于女性,多于21~50歲,臨床上一般分為系統性硬皮病和限局性硬皮病兩型,以皮膚腫脹,硬化,萎縮,小血管痙攣狹窄為特征[1]。根據其臨床表現,屬中醫“痹癥”范疇。《素問·痹論》云:“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內則不仁,在于皮則寒。”限局性硬皮病屬于“皮痹”,多為脾腎兩虛,氣血不足,衛外不固,腠理不密,風寒濕邪,阻于皮膚肌肉,以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營衛不和,而痹塞不通。現有一患者,在本院治療期間療效明顯,愈后滿意特介紹如下。
1 病歷資料
于敏,女,51歲,左側腹部臍旁暗褐色硬化萎縮斑塊三月。患者于2012年5月5日來本院就診。3月前甲狀腺瘤術后,左側腹部臍旁出現暗褐斑片萎縮硬化。曾外用藥膏效果不好,面積逐漸擴大。閉經半年,伴有潮熱,盜汗心悸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大便正常。查體:左側腹部臍旁
5 cm×10 cm帶狀皮損,呈暗褐色邊緣境界清楚,皮紋消失,觸之較硬,中心小片萎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既診:甲狀腺瘤,子宮肌瘤,乳腺增生。西醫診斷:限局性硬皮病。中醫診斷:皮痹。辯證:脾腎不足,肝郁氣滯,經絡阻隔。
治法:健脾益腎。疏肝活血、軟堅通絡。處方:黃芪
30 g,黨參20 g,白術10 g,山藥30 g,生地20 g,元參
10 g,天冬10 g,麥冬10 g,女貞子10 g,枸杞10 g,制首烏10 g,山萸肉10 g,柴胡10 g,薄荷6 g,黃芩15 g,桅子10 g,當歸10 g,赤芍10 g,紅花10 g,莪術10 g,陳皮
10 g,甘草6 g,同時配合大黃蟄蟲丸一起服用,一月后斑塊明顯縮小變軟顏色變淡。守方服藥三月后,皮損僅剩指腹大小,斑塊變軟,周圍有淡白斑。患者同時伴有多汗、手足心熱、大便糖稀、排便不暢。上方去黃芩梔子加茯苓、白術、川芎、桃仁、枳殼。停用大黃蟄蟲丸。繼續服藥半年左右,腹部淡褐色斑塊變成淡白色斑片表面發亮,皮紋不清晰,局部皮膚彈性基本恢復正常,仍有輕度潮熱汗出,心焦心煩癥狀。
停藥觀察兩月后,為徹底治愈防止復發。調方繼續服用,藥用:當歸10 g、赤芍10 g、柴胡10 g、茯苓10 g、白術10 g、甘草6 g、丹皮10 g、梔子10 g、黃芪20 g、黨參20 g、山藥30 g、熟地30 g、元參10 g、天冬10 g、麥冬10 g、女貞子10 g、枸杞10 g、制首烏20 g、山萸肉10 g。間斷服藥一年,皮損顏色恢復正常膚色,局部皮膚彈性正常,皮膚紋理清晰可見。潮熱盜汗,心焦心煩癥狀消失。停藥一年后隨訪,患者身體狀況良好,病情穩定無復發跡象。
2 討 論
硬皮病屬于一種頑固難愈性皮膚病,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通過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和推理,以判明疾病的性質,病位和病所,才能制訂出治療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方法[2]。該患者閉經后出現心悸、心煩易怒,潮熱盜汗癥狀。甲狀腺瘤術后上述癥狀加重,同時伴有困倦乏力,左側腹部臍旁肝經循行部位。出現斑塊硬皮病。中醫認為脾主肌肉,主運化水谷精微,以營養肌肉四肢;若脾運失職,水濕停滯則肌肉失養,衛外不固,腠理不密,則易感外邪而得病。腎藏精,主命門火,能溫煦和推動各臟腑的功能活動,防御外邪侵襲。腎精虧虛,不能滋養經脈氣血,陰陽互根,陰為陽為物質基礎,故壯腎陽亦補腎陰。肝主疏泄,主藏血,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若肝失疏泄,則會出現氣滯血瘀,三焦不暢,通調水道功能下降。另外,肝在五行中與脾腎的關系極為密切,哪一臟出現問題都有影響其他兩臟的功能。肝失疏泄會影響脾的運化,腎陰不足又會影響肝的藏血功能。患者進入更年期后出現了脾腎兩虛,肝郁氣滯的癥狀,從而導致氣血不足,經絡阻隔,局部皮膚失于濡養出現硬化萎縮。
故治宜健脾益腎,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給予黃芪,黨參,白術,山藥,健脾益氣,生地,元參,麥冬,天冬,滋陰養血,女貞子,枸杞,山萸肉,何首烏,補腎填精,柴胡,紅花,莪術,赤芍,陳皮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同時配合大黃蜇蟲丸和血府逐瘀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這樣脾腎健,氣血足,經絡通,郁結散,硬化萎縮的皮損逐漸軟化縮小,皮膚彈性顏色恢復正常。
在這一病例的治療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中醫中藥在治療皮膚科的疑難病癥上有它的獨到之處和明顯的優勢[3]。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知識,做到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局部整體相結合。由疾病的表象能看到與其相關聯的內在臟腑功能變化,調之以相應的中藥方劑,就能攻克難題,取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志禮,安家豐,張 凡.張志禮皮膚病醫案選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2] 徐宜厚,王保方,張賽英.皮膚病中醫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3] 李元文,張豐川,皮膚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