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玲
摘 要: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許多都與禪及禪宗思想有關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則是《門》。本文首先對明治時期禪宗概況進行介紹,接著描述漱石學生時代與禪的關聯以及他的兩次參禪體驗。最后分析作品《門》與禪的關系,其中主要分析“風吹碧落浮云盡”和“本來面目”的內涵,分析其中蘊含的禪宗觀念,從而剖析出夏目漱石對于自我存在的危機感問題。
關鍵詞:參禪 《門》 本來面目 自我存在
一、明治時期的禪宗
明治八年政府允許信教自由后,佛教在時代變遷中開始向新的方向前進。在禪界也出現了一個新的領軍人物——釋宗演。少年時代他在越溪身邊受到禪宗的熏陶,后在曹源寺儀山、圓覺寺洪川的門下修行。后來釋宗演進入慶應義塾學習,畢業后受校長福澤諭吉推薦去錫蘭留學,回國后擔任圓覺寺管長。當時在日本有很多慕道的在俗者,夏目漱石也是其中一員。
在宗演門下的鈴木大拙是世界有名的禪學家。鈴木大拙把禪的日語讀音“Zen”作為禪推向了全世界。大拙少年時代在金澤的雪門下學禪,后在鐮倉圓覺寺見到洪川并在宗演門下學禪。鈴木大拙運用禪理去分析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等關系,從而使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到和諧統一,在這一方面和漱石的宗教觀念相契合。
二、漱石與禪
(一)學生時代與禪
在第一高等中學時代, 對禪學頗感興趣的同學“天然居士”米山保三郎給漱石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明治二十年九月,進入預科一級的漱石出于“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作”“可以養活自己就安心了”的原因下選擇了建筑專業作為前進的方向。但是米山認為比起建筑學,文學更有生命。衣食問題根本不在米山的眼中,因此漱石對米山感到十分佩服,于是當下改變主意,又決心做一個文學者。后來漱石去圓覺寺參禪也是米山的推薦,可以看出米山對漱石的影響之大。
在學生時代,另一位好友太田達人也對漱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玻璃門內》有關于太田達人的描述:
他時常思索著一些我當時想都不曾想到過的問題。
他偶然視及這一景色后,曾低聲叫道:“啊,我有所悟了。”/所以他這蘊含著某種哲理的言語,就像什么密碼似的,把不尋常的響聲傳入了我的耳朵。“有所悟這玩意兒真是奇妙哪。”/我聽后,還是一句話也接不上去。
在修禪悟道的同學面前,漱石始終是“接不上話”“感到有愧”的,可以看出學生時代的漱石受同學與好友的影響,對禪宗十分憧憬。
(二)圓覺寺參禪
明治二十三年漱石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在他給好友正岡子規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厭世”情緒,表達了他對煩惱此岸的嫌惡和對涅槃彼岸的向往。明治二十年三月漱石的長兄逝世,同年六月二哥逝世。明治二十四年漱石的三哥和三弟的妻子去世。夏目漱石既有作為寄子、養子之痛的原體驗,又經歷了多位親屬相繼去世的死別之苦,還有作為時代精英階層期待實現自身價值卻難以實現的“求不得”之苦。正是這些痛苦的體驗和這些契機使漱石走向宗教,尋求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脫。
明治二十六年六月初到七月初,漱石在宗演門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參禪。第一次參禪,老師宗演交給他的題目是“趙州‘無字”。在得到這一“公案”后,漱石力圖按照要求去參悟。但是由于“本來想象力敏銳,很難把念力集中在一點上”,最終參禪失敗,沒有特別的收獲。
漱石第二次到圓覺寺參禪是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末到二十八年一月,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其動機,按照他給正岡子規的信中的說法,是“為了冷卻三四年來沸騰的腦漿,精進向學”。漱石第二次參禪從宗演老師處得到的“公案”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次參禪雖然結局也是以失敗告終,但是這次參禪給漱石的人生和創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小說《夢十夜》和《門》中關于主人公參禪的描寫可以說也都是來自于漱石年輕時候的參禪體驗的。
三、作品——《門》與禪
(一)安井與禪
《門》是夏目漱石明治四十三年三月一日-六月十二日在朝日新聞上連載的小說。《門》中的主人公宗助在京都帝國大學讀書時,好友安井曾帶著他游覽了京都許多地方。我們可以從上下文中對安井的思想傾向做出推測。文中先回顧了宗助夫妻與安井的過往,緊接著描寫道,夫妻“兩人從不到教堂的長椅上坐一坐,也從不跨進寺院的大門。”“歸根結底,他們的信仰既不指望神明,也不仗恃佛陀。”這樣的手法不由得讓讀者感受到宗助夫妻和安井信仰的強烈對比。也就是說,與宗助夫妻相反,安井對宗教抱著強烈的關心。
“有時兩個人還登上大悲閣,瞻仰即非所題的匾額,傾聽溪谷里搖櫓的聲響。那櫓聲宛如天上大雁的鳴叫,引起他們很大的興趣。”
從安井帶著宗助去大悲閣的這一舉動可以看出,安井對于這所寺廟(千光寺)的文藝和哲學知識是十分熟悉的。即非指的是高增即非如一,他是黃檗宗(禪宗中的一派)的祖師隱元的弟子。安井帶宗助去瞻仰即非的匾額,可以看出他對于即非以及禪宗的思想十分熟悉。
同時,據文中描寫,安井愛說“然るに(然而)”這句口頭禪。和他一樣出生在福井的同時代的禪僧釋宗演也常說一樣的口頭禪。由釋宗演的講演記錄可以看出,釋宗演頻繁地使用了“然るに ”一詞。因而可以認為安井聽了不少釋宗演的講演,并對其十分敬畏。綜上所述,安井對于禪宗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而這也對后來主人公宗助選擇去參禪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關于“風吹碧落浮云盡”
在宗助去看牙醫的接待室里面,翻看一本叫《成功》的雜志時突然看到了兩行沒有摻雜假名的方塊字,“風吹碧落浮云盡,月上東山玉一團”。宗助“看到這兩句詩覺得好極了”,“想到如果能有和這景色一樣的心情,那做人該是多么開心啊”,“放下雜志之后,這兩句詩仍不停地在他腦海中徘徊。”
這兩句詩是禪宗經典《禪林句集》中的句子,它描繪了一幅自然之風拂過,碧空如洗的無垢景象,體現出了禪宗的自然觀。小說中還有一處關于這種心境的描寫,“天氣好的時候,在那被風吹得十分明凈的天際,可以看到白雪如帶的險峻的山巒。 ”
禪宗的自然觀認為,山川草木乃至世間萬物在本質上都只不過是人自性的印證。禪宗認為人的自性本清凈,不受世俗煩惱所污染。只要“凈心”,傳統的“心”與“物”的關系也發生了逆轉,不再是“我”去看“物”,而是“物”自顯現。就像是天空被風吹得十分明凈后,就自然會出現白雪如帶的山巒。而要達到“明心見性”這一境界的關鍵則是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三)關于“本來面目”
當宗助去參禪時,師父給宗助提出了“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這個公案。關于明心見性和本來面目的內涵與《門》中出現的《碧巖集》一書中提及的五祖弘忍選擇繼承者一事有關。這件事在漱石藏書《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也有詳細記載。五祖弘忍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詩偈,誰做得好誰就能繼承衣缽。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對此,弘忍認為神秀的禪宗修養水平只是到了門口,卻還未入門,這和宗助參禪時佇立在門口而不得入內的情形十分類似。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后弘忍將衣缽傳給了慧能。神秀常常拂拭燈臺說明了他心中還存有善惡的自我意識,因而未能真正進入門內。慧能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不思善不思惡就是要摒棄自己的自意識,然而宗助即使去了山上參禪,“心中始終放不下阿米、安井”。每當思考這個公案時,“宗助感到了恐懼,便急忙喚醒了日常的自我,”而當他起了“俗念”時反而覺得輕松歡喜。他“不久便厭倦了思考。宗助想起自己應該寫信告訴阿米自己已經到達此地了。他仿佛喜于這一俗念,立刻從包中取出信紙和信封來,開始給阿米寫信”。所以宗助參禪的失敗而返也是必然。
慧能認為認識本來面目的關鍵在于內省。然而文中既沒有描寫宗助與安井爭奪阿米時的自我省察,也沒有對安井、阿米內心揣測的描寫。這揭示了宗助缺乏對他者的意識,因而他也無法將自己作為反省的對象。也就是說他喪失了他者眼中的自己的身份認同。因而宗助去參禪的原因不僅是自意識給他帶來的不安和煩惱,更深層的是他對自我存在的危機感。
四、結語
明治八年政府允許信教自由后,禪宗復興顯著。學生時代的漱石深受同學“天然居士”米山保三郎和好友太田達人的影響,漱石對于禪以及對于與禪親近的好友十分憧憬與欽佩。漱石兩次參禪均失敗而返,但這份經歷卻反映在了作品《門》中。
《門》體現了漱石的禪宗觀念,也揭示了參禪失敗的原因。禪宗要求人反省自己并清除自我的善惡意識,以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從而認出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而主人公既無法將自己視為審視對象,又無法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也就是說主人公喪失了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其深層蘊涵的其實是對自身存在的危機感。而漱石的危機感既有對天皇制近代日本暗部所蘊含的恐懼和不安,也有從小被家人拋棄,缺乏童年關愛的內心陰影,乃至對自己出生與存在的拒絕。
參考文獻
[1] 柄谷行人.意識と自然[A]//漱石論[M].第三文明社,1992.
[2]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M].中華書局,2002.
[3] 楊曾文.本佛教史[M].版社,2008.
[4] 野網摩利子.石『門』における能動的知性の回復[J].日本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