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劉自良 楊光毅 執行|本刊編輯部
歷史期待與現實共舞
Historical Anticipation Dances with Reality
◇ 策劃|劉自良 楊光毅 執行|本刊編輯部

從閱讀角度考慮,在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們希望這一期的主題,要能提供一種軟性閱讀。
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毫無例外都是有質感的。我們從來都不否認,現實是在歷史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所以,對歷史的尊重乃至發自內心的敬畏,從來都未曾有絲毫減弱。
但現實往往更加顯性。于是,我們更容易迷戀這種顯性的存在,無意中忽略了相較而言更加隱性的歷史。長久,并未有意而為之的忽略,讓歷史更深、更落寞地藏到現實背后。
歷史無言,不過這略顯悲涼。
2017年的重慶“兩會”上,關于歷史、關于根的話題,再次通過代表委員和媒體平臺,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種無畏且承載著責任的正視。
其實早在去年市規劃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市委書記孫政才就指出,傳統風貌街區是我們城市的一張“名片”,加強保護、修繕與利用,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

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實施城市修補,保護和修繕一批傳統風貌街區。
傳統風貌街區并非是孤立的,游離在集中連片的傳統風貌街區之外的那些歷史存在,其實是傳統風貌街區最好的呼應。所以,我們選擇了六個看似孤立的呈現對象,絕非是為了“孤立的閱讀”。
這些歷史對象的存在,自也不是要昭示存在本身。于我們而言,寄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讓歷史與現實在廣袤的時空里達成共舞。
必須承認,有一種聲音一直存在,大意是說歷史文化與城市文脈的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但另一種聲音似乎更強大,說讓歷史在現實中蘇醒,從長遠看,對城市能起到增值作用。甚至有人在2017年的重慶“兩會”上,就舉到了重鋼的例子,說“重鋼的歷史建筑和車間、設備,對于新中國成立后的貢獻,對于成渝鐵路的修建,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這種聲音也是一種福音。回到我們上文的描述,現實其實是從歷史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歲月更迭,今天的現實終將會成為明天的歷史,終將走進歷史的土壤。據此做簡單的邏輯推理,歷史與現實原本就是根與枝葉的關系,總是在現實中共舞。不管現實走得多遠,根永遠在歷史那里。
于是不難理解,只有達成現實與歷史的和諧共舞,根才能越扎越深,越扎越穩,現實也才愈加枝繁葉茂。
這也是這一期《醒來的歷史》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