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陳科龍 圖|游 宇
左手賣書右手賣酒
Selling Books on the Left Hand, Wine on the Right
◇ 文|本刊記者 陳科龍 圖|游 宇


每周五至周日晚上10點至凌晨1點,建新西路旁一片醒目的紅色建筑內,是屬于一家名叫刀鋒書酒館的深夜食堂時間。菜譜上只有10樣菜,但你想吃并且廚師會做的都可以點。
照搬自日劇《深夜食堂》場景,刀鋒書酒館的深夜食堂呈方形,能同時容納10人就餐。文藝的風格,加上美味的料理,吸引了不少食客。面對彼此陌生的面孔,圍坐一起的客人們卸下一周的疲憊,暢談各自的人生故事。當然,故事有喜也有悲,暗合食物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盡在這四方天地。
這里是喵兒石,一處有著厚重積淀、現在卻混合著濃重都市氣息和文青味道的所在。
走進喵兒石,沿著一個滿是植被的梯坎走下去,便看到刀鋒書酒館安靜地立在那里。陽光透過大片的玻璃窗,滲進店內,灑在柔軟的沙發上,精美的書架上,最后停留在墻上的一句標語前:“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這是毛姆小說《刀鋒》里的一句話,店名即來源于此。深褐色的書架上擺放著5000冊人文、社科、歷史類書籍。書籍的封底貼有刀鋒書酒館的小貼士:你買的每一本紙質書都有可能不再出版。店員告訴顧客,刀鋒書酒館的每本書都只有兩本,one for read,one for sale,已拆封的一本書可供讀者在店內閱讀,而未拆封的那一本書則用于銷售。

刀鋒書酒館的店主叫名江凌,是豆瓣閱讀作者和書評網站專欄作者,同時也是一個“書蟲”。刀鋒書酒館在今年7月正式營業,其中的書籍都是江凌一本一本特意挑選的。
很多人會好奇,一家書店為什么會同時販賣書與酒?在店主看來,書籍是思想的媒介,酒則是思想的催化劑,這兩樣東西,能把一些有趣的人粘合到一起,讓他們打開心與心的隔閡,深入碰撞與交流,這便是書酒館的存在意義。
每周深夜食堂可謂刀鋒最富有特色的地方。深夜食堂,除了有商業上的考慮外,它提供給人們更多的是心靈的窗口。素未謀面的人圍坐在一起,講述各自的故事,或者溫馨,或者悲傷。
刀鋒書酒館并不止于為顧客提供酒與書,以及深夜食堂,有時會放映一部電影,有時也會組織一場主題活動,如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點翠分享會、“夢想學子家宴”活動分享會、攝影分享活動……

城市中的人類,
從未停止對“綠色生活”的追求。在室外,它是一層綠色的保護衣;而在室內,
它是春意盎然的小森林。
沿建新西路往北濱路走到李家坪立交時,一幢醒目的大紅色建筑映入眼簾,建筑頂端的三個大字“喵兒石”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開園不到5個月的喵兒石創意特區曾是一片斷壁殘垣。如今,在入口處還能隱約見到之前的破敗景象。市政廣場剛鋪設完畢,工人們正在沖洗廣場上的塵土;廣場邊幾棵遒勁的黃桷樹不知是哪位“白貓”工人所栽;一棟還未被修復的破敗廠房與其他紅色建筑格格不入;41號樓的大門處,不時有工人進出……
在大多老重慶人的記憶里,白貓日化廠曾是重慶的驕傲。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無論在都市的大型百貨商場,還是在邊遠鄉鎮的街邊小店,總能見到“蜀秀”或“白貓”的身影。
但很多人不知道,白貓日化廠從渝中區搬遷至江北區的故事。1948年,重慶新一化工廠在渝中區成立,當時員工僅37人。1956年,公私合營后,重慶新一化工廠改名為重慶新一制皂廠,生產“解放碑”“倍蕾”等品牌香皂。1966年,重慶新一制皂廠更名為重慶香皂廠,“蜀秀”牌香皂即是在這個時期誕生。1972年,重慶香皂廠在江北區螞蟥梁新建設洗衣粉生產線,并于1975年開始運營。1980年,渝中區的香皂車間也遷往江北。1985年,重慶香皂廠再次改名為重慶洗滌劑廠,“蜀秀”系列香皂、洗衣粉、洗滌劑在那個年代成為西南地區的品牌產品。1990年,因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重慶日用化學工業公司與重慶洗滌劑廠合并。1999年6月,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重慶日化引進上海白貓集團的先進技術,成立白貓(重慶)日化有限公司,從那時起,“白貓”系列產品走入尋常百姓家中。
隨著白貓日化廠區的搬遷,位于螞蟥梁的廠房被閑置。2015年,重慶未來之家置業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把老廠區打造為集互聯網、文化產業、體驗式商業和創投空間于一身的文創園,并將其命名為喵兒石創意特區。





2016年7月28日,喵兒石創藝特區正式開園。
在喵兒石創意特區,還有許多像江凌那樣的文創青年,還有許多像刀鋒書酒店一樣獨特的創意小店,而他們親切地將喵兒石創意特區稱為喵村,并以喵村村民自居。
阿瑞蘇概念美學花店,由三個花癡在喵兒石創辦。善花藝、懂花語的“90后”雯雯負責花藝創意,深諳空間設計的“80后”胡洋愷負責視覺設計,而“70后”的轉型媒體人張應瑜則負責花店的整體營銷運營。在張應瑜眼中,阿瑞蘇是她和完美搭檔一起打造的高端定制花藝花店,它不僅在線上是重慶高端定制花藝的范本,還將成為線下跨界美學的聚集地和資源整合平臺。
喵兒石音樂廣場旁,一個名叫鼓曼巴的鼓手俱樂部把音樂夢想裝入了一個被噴滿黃漆的集裝箱。鼓曼巴,不僅是一個鼓手俱樂部,更是音樂人的聚集地。生于1971年的安子是鼓曼巴鼓手俱樂部的創始人,他坦言重慶有才華的音樂人很多,但缺乏成長的土壤,他在喵兒石成立鼓曼巴,正是想給更多的年輕人提供一個“玩音樂”的地方。
喵兒石的紅房子里還藏有一座秘密花園——花稻園藝。花稻園藝內的墻面被稱作是“會呼吸的墻”,滿眼盡是綠色植被。
“城市中的人類,從未停止對‘綠色生活’的追求。在室外,它是一層綠色的保護衣,而在室內,它是春意盎然的小森林。如果在我們生活的灰色城市里,公共場合能有一面這樣會呼吸的墻,不但能凈化空氣,節能環保,還能提升環境品味。”花稻園藝創始人周密的兒時夢想在喵兒石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