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中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韓城分公司,陜西 韓城 715400)
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賦存的控制作用分析
王浩(中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韓城分公司,陜西 韓城 715400)
煤層氣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瓦斯”,它是一種非常規的天然氣,經過千萬年的演化逐漸形成并保存于地層之中。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能源的需要也越來越大,煤層氣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它的控制,開采和利用正在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水文地質條件是影響煤層氣儲存,開采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夠對煤層氣賦存的控制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投身于相關課題的研究。本文以此為基礎,分析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賦存的控制作用。
水文地質;煤層氣;賦存;控制作用
我們常常在新聞中聽到“瓦斯泄漏,瓦斯爆炸”等字眼,導致很多人認為煤層氣是非常危險的,有害無益的。這是一種誤解,煤層氣是一種清潔能源,能量大,燃燒效率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理應作為一種重點能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但是,煤層氣的形成和儲存受到多方面地質因素的影響,例如地質構造,煤層條件,性質,壓力,水文條件等,因而煤層氣的控制也就變得十分困難和復雜。本文主要針對水文地質條件這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究其對煤層氣賦存的控制作用。
煤層氣存在于煤的縫隙之中,狀態是吸附式的,而地下水水系統可以控制煤層氣的吸附狀態,這就意味著它可以影響煤層氣的儲存或者逸散。越是高壓的地區越容易造成煤層氣的賦存,反之,煤層氣逸散的可能性較大?;旧?,水力特質的相關控制作用有三大特點。
1.1 水力的轉移和逸散作用
對于一些導水性比較強的地質區域,水力的轉移和逸散作用比較明顯。地下水在斷層構造發育地區不斷地運動過程中,將吸附在煤的縫隙中的煤層氣轉移,進而逸散開來,導致區域性的煤層氣缺乏。
1.2 水力封閉控氣作用
水力封閉控氣作用能夠控制煤層氣的賦存,一般情況下,在斷裂發育較弱的斜向地帶容易出現這種作用,前提是,這種斷裂帶不具有導水性,甚至斷層形成了一定的隔水層,抑制了導水作用。在水文地質條件比較簡單的前提下,煤層充為含水層,因而水力條件比較弱。地下水的流速流量交小,受到重力的影響又或是以靜水壓力形式流動。水力封閉的控氣作用大多發生在較深的區域,煤層氣因為地下水的壓力傳遞吸附在煤縫隙之中,受到壓力作用,煤層氣區域集中,不易產生逸散和轉移現象。
1.3 水力封堵控氣
對于不對稱向斜和單斜的地質條件,水力封堵控氣作用較為常見,十分有利于煤層氣的賦存。由于地層之間的壓力差的存在,使得煤層氣由高壓區域轉移到相對低壓的區域,或是從深部滲流到淺部。由于壓力的減少,吸附在煤中的煤層氣逸散,并形成逸散區域。在這種情況下,當地下水由淺層向深層移動,那么煤層氣就無法向上逸散,便聚集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大量的煤層氣富集區,這就是所謂的水力封堵控氣作用。
2.1 地質構造的變化作用
千萬年來,地質構造不斷演化,在煤層之上不斷生成覆蓋層,覆蓋層不斷增厚為煤層氣的儲存創作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能夠有效對煤層的壓力起到控制作用,并且抑制煤層氣的逸散。此外還應特別強調地質構造的回返抬升,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這種現象對煤層氣的控制能造成較大影響,其特質與煤層氣的儲存量由緊密的聯系。下面筆者將就這一點進行詳細的論證說明。
2.2 地質構造的回返抬升
地質構造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回返抬升的過程,即使是埋藏深度一樣的煤層,由于回返抬升的性質,如時間長短,早晚等的不同,其蘊含的煤層氣的儲存量也有所差別。研究表明,煤層氣在回返抬升發生時間較晚時儲存量較大,這是因為回返抬升的時間較短,煤層氣逸散的量也就較小。例如我國的華北地區的東部和西部,其煤層氣儲量的差異的部分原因是回返抬升的時間差異造成的。
2.3 地質構造的形態不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成了地質構造形態的千奇百怪,不同的形態會對煤層氣的賦存產生不同的作用?;旧戏忾]性的構造有利于煤層氣的聚集,相對的,較為開發性的構造則會便利煤層氣的逸散,不利于儲存。例如,對于褶皺地形地區,向斜地區和背斜的閉合處對于煤層氣的賦存十分有利。而對于斷層地區,如果壓力較大,地質結構十分緊密,具有閉合性質,其煤層氣的儲量就會比較大。
在本文中,筆者從水文,地質兩方面分析了其對煤層氣賦存的控制作用。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水文地質條件能夠對煤層氣賦存的控制產生很大的影響。煤層氣的形成,轉移,儲藏等都與水文地質條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這一前提下,加強對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因勢利導,提高煤層氣的生產效率顯得很有意義。筆者希望本文能為相關工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也希望我國的煤層氣開發和利用能夠不斷發展。
[1]陳躍,湯達禎,田霖,許浩,陶樹,李勇,郭樂樂.三交區塊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富集高產控制作用[J].煤炭科學技術,
2017,(02):162-167.
[2]徐銳,湯達禎,陶樹,耿昀光,崔義,魏寧.沁水盆地安澤區塊煤層氣藏水文地質特征及其控氣作用[J].天然氣工業,2016,(02):
36-44.
[3]郭濤.延川南區塊煤層氣田構造及水文控氣作用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15,(12):166-16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