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22)
越冬魚池中后期技術管理措施
韓博飛 王衛東
(牡丹江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22)
北方地區養魚池越冬期長,隨著養殖方式的轉變,現在越冬池中不僅存放著秋片魚種,而且由于養殖單位和養殖戶引入多種經營機制,如垂釣、餐飲、旅游等產業,越來越多的商品魚也進入越冬池。數量巨大的魚群被冰封在水體中,管理不好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1.水質原因:一方面,越冬魚池中后期,水體中溶解氧含量較少,且水溫較低,光線不足,導致水體中浮游植物量減少,光合作用產氧量下降,同時由于魚類、水生生物、有機物的分解等消耗大量氧氣,使魚體處于低溶解氧狀態,極易出現缺氧嚴重窒息而死亡。另一方面,長時間封閉水體,導致淤泥中以及水體中的有機物發生理化反應,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如:硫化氫、甲烷、氨等,引起水體pH值偏高或偏低,以及水體的透明度下降,懸浮物過多,水質惡化而影響魚體的生理活動。
2.飼料原因:飼料質量不合格、霉變或飼料營養成分不能滿足魚類最低維持需要,特別是維生素、礦物質等添加量不足,導致魚體體內營養蓄積不足,免疫力下降,體質差,在越冬中后期體質消耗殆盡而死亡。
3.管理原因:并塘越冬時間過早,造成魚體在越冬中后期消瘦,體質下降;拉網并塘時操作不當,造成魚體受傷后鱗片脫落,易感染病菌而致死;越冬期間長時間盲目循環沖水或開増氧機,造成水溫嚴重下降,導致魚體被凍傷而死亡;破冰掃雪不及時,造成水體透光度差,養殖水體溶解氧與光合作用產氧量下降,魚體缺氧窒息而死亡。
4.魚體原因:越冬魚體體質差,規格小,體內積存的能量等營養物質少,難以滿足越冬期生存的需要,常因身體衰弱而死亡。
1.生物增氧
實踐證明越冬水體中的溶解氧主要來自封冰前的溶氧儲備和冰封后的生物增氧,其中尤其以生物增氧為主。因為浮游植物存在于水體的每個角落,整個水體中的浮游植物都會發生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1)掃雪
利用光合作用增氧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掃雪,特別對于今年雪量比較大的年份就更重要了。越冬期間,越冬水體必須及時掃雪除塵,讓冰面保持清潔透明,讓冰下有足夠的光照,確保光合作用的充分進行。
(2)破除烏冰
烏冰就是魚池表面形成了一層雪水混合物凍成的冰。烏冰嚴重影響了陽光的透入,降低了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中溶解氧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一旦不及時清除,很容易造成魚類因烏冰而出現缺氧窒息死亡。對烏冰不是很厚的魚池,可采取用船將冰壓碎的方式清除。烏冰較厚的魚池,則可選擇用大功率水泵將冰面沖開,形成一定范圍的明冰區。也可使用割冰機或大型的鋸,將烏冰鋸下后撈出來,再重新封上明冰。
(3)施肥
有的養殖戶將越冬魚池的老水全部換成新水,這樣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會降低水體的溶解氧儲備。有效的辦法是給越冬水體進行營養補充,向水體中施用化肥,讓水體中的浮游植物繁殖起來,從而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體的溶解氧。
(4)控制浮游動物。
越冬池中后期常出現大量浮游動物而消耗氧氣,浮游動物大量繁殖也會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長,所以必須殺死浮游動物。
2.中后期越冬池的補水
一般越冬池或多或少都有滲漏現象,補水是魚類安全越冬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特別是越冬中后期,及時補水避免因滲漏而使越冬水體變小,造成死魚事故的發生。補水多少要由缺水程度而定。對不缺水的池塘,在中后期應該加注一些新水。對于滲漏較嚴重的越冬池,應在周圍池塘內注滿水,避免越冬池往周邊池內滲水,周邊池塘貯存的水還可以作為越冬期間的補給水源,越冬池要長期保持水深在2米以上。
3.強化越冬管理,經常測氧,隨時掌握冰下溶解氧的變化情況
越冬的中后期,冰的厚度可以讓我們上冰操作測氧了,應堅持每3-4天測1次,及時發現缺氧,及時采取措施。不要等到看到冰面有上浮死魚才開始采取措施。觀察浮游動物量的多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維持越冬池周邊環境安靜,減少魚類越冬期間的能量消耗
越冬期間,魚類基本處于冬眠狀態,不食也不動,魚類的能量消耗也降到最低。如果越冬期間受到驚嚇而活動起來,就增加了能量消耗,就會令體質下降,增大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死亡率。所以,越冬環境應盡量保持安靜。
5.注意防病
越冬中后期,魚的活動和攝食量都很少,水質環境較差,水體中的有害物質,如氨氮等卻相應增多,使魚體發病的幾率增大。因此,魚病防治是越冬中后期的重要環節。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檢查、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