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軍 薛 文
(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據統計我國現在已有1000多所設計類院系,每年培養的設計人才近10萬。但由于發展過快,人才培養模式跟不上設計產業的發展,部分設計專業畢業生落入了一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因此張凌浩教授認為,加快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新型設計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
新型設計人才的培養,指的是打破原來以作品為導向的模式,轉而以直面產業需求為導向,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創新、創意能力突出的復合型設計人才,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由知識型向應用型、開拓創新型轉變。其中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對于我國新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而要實現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設計思維”的教育就變得十分關鍵。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這一概念最初源于西蒙1969年撰寫的《人工科學》一書,他在描述人工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差別時,認為人工科學離不開人的設計,如果將人工的與自然的進行融合,離不開人的思維[1]。
真正把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思維”進行模型化描述并貫徹于實踐,同時還開創專門學術研究的是IDEO創始人大衛·凱利。2005年凱利在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設計思維學院,在此之前他花了將近30年的時間,在實踐體驗中發現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理論,并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實踐。“設計思維”的出現,明確了設計師如何用系統化思維來觀察現象、思考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而不再視設計為僅僅是讓東西更為美觀的一種手段。
在他的“設計思維”概念里,包含3方面含義:一是,“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論,是一套用于支持設計創新、問題解決的方法論體系。二是,“設計思維”即設計師式的思考、思維方式,這是一個心理過程而非設計結果。三是,“設計思維”是一個通過不斷構思、原型、評價并不斷迭代,最終找到問題解決方法的創新過程[2]。隨后,凱利和IDEO一道將“設計思維”構建為一個模型,該模型由“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的設計思維以及移情、定義問題、創想、原型和測試5個步驟流程構成。
雖然,直至目前設計界對“設計思維”仍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認識,但綜合多方論述,“設計思維”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設計思維”是人的知能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倡導通過與現實問題的聯結來促進人們完善知能結構。二是,“設計思維” 強調設計和思維的相互依存和彼此促進,強調對設計自身的不斷顛覆與重構來促進思維的發展。三是,“設計思維”是生成性的,離不開特定的問題情境,只能通過具體的過程才能得到體現[3]。
簡而言之,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思維”是指綜合自己所學的知識有效地解決復雜的問題,通過設計與思維的碰撞,不斷地生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得出具有創造新形式的設計方案,實現產品及服務的創新。
傳統的設計教育著重對學習者技能和技巧的教授,也就是技能型教育。盡管,在這些年設計教育在新的時代進程中不斷地調整著自己,但不可否認,傳統的設計教育仍然存在許多的缺失:首先,它的基調仍然是“技能型”。現代的教育更多地是以知識介紹的方法向學生直接兜售技能,而很少引導學生從思維的角度去認識事物和感受事物。其次,它是“灌輸式”的。它通常是以單向的方式直接“拷貝”給學生,教學大綱也常常以實用主義原則為指導來進行編寫,缺乏從學生思維啟發角度的認知來考慮。再次,它是一個自足的系統。它只顧追求自身體系的完滿,目的是重建一個與大學語文、數學、英語比肩的大學科,而沒有把它全部的知識當作一個開放的大系統,以擺正設計在人類知識開發中的真正地位[4]。
在以往的傳統設計教育活動中,創新、創意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需要學習者自行學習體悟。相反,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思維”教育則認為,創新創意教育并非不可行,如果設計師能嚴格按照“設計思維”教學模式來訓練和學習,就能有效激發每個設計師的創新思維。
簡言之,設計思維教育是一種跨學科團隊的教學模式。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越來越難以一己之力實現創新。“設計思維”教學模式就是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團隊中教師來自不同的學科領域,而學生所受的教育也來自不同的學科,大家聚集在一起,組成項目學科團隊,以項目小組的形式針對具體項目作研究和探索。不同學科背景的師生在一起可以集思廣益,亦可以有效進行頭腦風暴,提出解決方式或系統設計方案。跨學科團隊的優勢在于這個團隊的師生都來自于不同的學科領域,每個同學不但可以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優勢,而且還能從不同學科背景的師生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中,師生之間是平等的、互助的,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從而最大限度地把自身的創新能力激發出來。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智能車輪”項目就恰好印證了這種跨學科團隊合作的好處。該項目的參與人員并非僅由單一設計專業人員構成,而是除了設計專業人員外,還有許多來自于其他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包括社會學、人類學、電子學、機械工程及計算機程序開發等等。之所以需要這種組織構架,是因為這一項目的核心內容——車輪,是一個高技術的能源轉換裝置:它能把剎車力轉化為能量存儲起來,然后通過感應設備再轉化為爬坡和加速的推力;此外,車輪還帶有GPS功能,可實現目的地的定位,道路擁堵狀況的播報,以及天氣狀況和空氣指數的提醒等等。如此功能復雜的產品系統設計,如果沒有這種跨學科團隊的緊密合作,要想順利實現是難以想像的[5]。
因此,提倡跨學科團隊合作的“設計思維”教育是對傳統設計教育體系的一種革新。
恩格斯說: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可見思維對于人類活動的重要性。人的思維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教育在其中起了相當大作用。大多數教育學者趨同于這樣一種認識,那就是:教育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育的本質是改變人的思維方式,通過思維世界各要素的重組和提煉構建新的思維世界。同樣,設計教育的本質并非是單純設計技能的培訓,或是簡單造型創作技巧的傳授,而是一種思維的教育,即具有現代意義的“設計思維”教育,這種思維教育可以讓設計師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產生永不枯竭的創新。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造物的歷史,從人類制造第一塊石器開始,人類就一直在進行著有目的、有計劃的創造性造物活動,一直在通過造物活動來尋求人類自身的解放和生活的便捷。“人工制品”是人類這種造物活動的直接載體,它凝結著人類的智慧,閃爍著人類思維的光芒。這些閃爍著思維光芒的智慧只能通過教育才能得以傳播。設計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傳承這種智慧,這種智慧不僅包括人類對自然之物、人工之物的一般認識,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在進行創造性造物活動所運用的各種巧妙思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設計思維”。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在不斷更新,而人的生命卻是短暫的,設計師想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融會貫通海量的設計文化,僅僅依賴被動、機械地接受是行不通的。老子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里的“漁”,指的就是給學習者傳授學習的方法,在設計領域內便是“設計思維”。古人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即光站在河邊想得到魚,還不如回家織網捕魚。許多設計師模仿能力很強,但在創新上力不從心,常常容易局限于各種桎梏,這并非他們的智商不高,而是缺少“設計思維”訓練所導致的直接后果。
因此,在設計教學體系中,可以開設專門的“設計思維訓練工作坊”(或課程),工作坊的目的并非直接就讓學生參與實際的設計項目,直接就進入到各種具體的設計分工、設計細節之中,而是首先要訓練學生以同理心來觀察周邊的世界與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大量看似模糊、無序的生活信息碎片中通過細致觀察、深入訪談、用戶數據分析、KANO建模等方法,從中搜索出設計所需的要素,發動眾人力量進行頭腦風暴,從而定義出一個有意義且可行的創意[3]。即通過對信息的整合,尋找出問題,界定出問題的邊界,最后尋找解決方案。這是設計思維訓練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為重要的任務。
只有通過系統性的訓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問題意識,才能使學生在后續的環節中創意連連。因此,設計教育的本質在于對未來的設計師們進行“設計思維”的訓練,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社會發展越來越快,設計師所面對的世界也日漸復雜,如何應對和處理這種復雜是當代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最為核心的職業素質。“設計思維”教育概念提出之前,設計師所進行的工作更多是一種單純的美化或造型,涉及的通常是形式層面的東西。在計算機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設計師的許多工作可以依靠計算機輔助技術來實現,于是,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患上了“計算機依賴癥”,甚至把他們的思考也寄托于電腦輔助工具,忽視了自身思維的鍛煉,創新乏力也就不難想像了。在面對當今這種復雜的局面,如果設計師還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技術技巧的炫耀上,實際上已經很難勝任今天的工作了,已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設計思維”教育的作用在這種窘境下便凸顯出來,換而言之,就是“設計思維”教育對于新型設計人才的培養可以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首先,“設計思維”教育有助于提升設計師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它主要培養設計師問題求解的能力;其次,“設計思維”教育有助于促使設計師突破既有的學科藩籬,創建革命性的產品和概念,鼓勵運用跨學科的方式進行構想;其三,“設計思維”教育可以使設計師擅長于推理演繹,通過依托演練,讓概念更具有可行性;其四,“設計思維”教育有助于讓設計師運用系統的觀念,創造出新的內涵和意義,并通過方案合理地實現目標。
“設計思維”教育作為針對設計師大腦思維的一種訓練,讓設計師具有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準確理解問題產生的背景,運用恰當的洞察及理性,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一點正是新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名優秀設計師所應該具備的“核心競爭力”。
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思維”是設計師在面對復雜現實問題時所運用的一種系統化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對于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與教育理應成為當代設計教育的重心。同時,對于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與教育也是革新傳統設計教育模式的關鍵環節。新時代背景下的設計師只有受過了“設計思維”教育的訓練之后,才可能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專業能力,這也是設計師立足于競爭社會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設計思維”教育是設計教育的靈魂之所在。
[1][3]林琳,沈書生.設計思維的概念內涵與培養策略[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6):18-22.
[2] 閆寒冰,鄭東芳,李笑櫻.設計思維:創客教育不可或缺的使能方法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7(06):6-10.
[4] 廖祥忠,姜浩,稅琳琳.設計思維——跨學科的學生團隊合作創新[J].現代傳播,2011(05):127-129.
[5] 鞏淼森.跨學科:論設計高等教育的新趨勢[J].創意與設計,2010(0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