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良(山東昆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臨沂276400)
議化工機械設備的防腐設計與應對措施
秦子良(山東昆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臨沂276400)
化工機械設備在化工生產中不可或缺,其使用壽命、工作性能和效率直接影響化工生產的經濟效益。然而,由于化工設備所處的生產環境以及其自身因素,即使在正常生產條件下也時常出現腐蝕現象,這一結果不僅使得設備性能下降,也縮短了使用壽命,因此,化工機械設備的防腐設計就顯得異常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化工設備的防腐設計及應對措施。
化工機械設備;防腐設計;應對措施
腐蝕現象在化工機械設備中十分常見,腐蝕以后的設備無論外形、色澤以及性能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不僅破壞了機械設備也浪費了能源。因此,研究化工機械設備的腐蝕機理十分重要,可以以此為基礎采取相應的有效途徑提高設備的防腐蝕能力,以此促進工業和化工企業的發展。
1.1 設備腐蝕原因分析
化工設備腐蝕原因包括兩方面:
(1)內在因素:化工設備的金屬結構是導致其發生銹蝕的根本原因,另外,金屬材質不同,金屬表面粗糙度不同以及其自身形狀不同,都會導致其抗腐蝕能力不盡相同。
(2)外在因素:工礦企業的環境中、尤其化工企業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氫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氣體以及廠房溫度和濕度的過高,在該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這些環境中的有害氣體和水蒸氣就會和金屬發生反應,造成設備腐蝕。
1.2 設備腐蝕分類
根據腐蝕機理可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化學腐蝕主要是指金屬表面和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金屬設備遭到破壞,其本質就是金屬被氧化的一種過程。電化學腐蝕主要是金屬材料和電解質直接作用發生電極反應,從而造成腐蝕,電化學腐蝕又包括析氫腐蝕和吸氧腐蝕兩種類型。
2.1 材料的選擇
化工設備中普遍選用碳素鋼,碳素鋼不僅價格便宜、采購簡單而且加工起來也方便,用在普通環境中不會有較大腐蝕,但是在一些特殊環境例如化工企業中使用,就會對碳素鋼帶來嚴重的腐蝕。
Q235最為常用,但是在一些較高濃度的電解質溶液中腐蝕速度十分驚人,即使對化工設備表面進行防腐也是無濟于事,仍會時常看到大面積的防腐漆脫落以及局部面積腐蝕并不斷擴大,也因此大大縮短了設備的使用壽命。因此這類材料在化工設備中盡量少用或者不用。與之相比,低合金鋼的抗腐蝕能力就強了許多,因此低合金鋼通常被用來制作化工設備的基材,雖然其價格較高,但是所取得總體經濟效益要遠遠大于碳素鋼。
2.2 結構和工藝防腐設計
通常來說,機械設備的設計越簡單越好,否則過于復雜則會導致熱應力、機械應力、積液以及積塵等缺陷,從而導致設備局部容易腐蝕。為增強化工機械設備的抗腐蝕能力,設備結構設計通常要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設備構件的形狀越簡單越好,并且各個構件盡量采用同一材質;
(2)縫隙部位越少越好,設備表面盡量光滑無損傷,管道內部不要留水;
(3)構件表面的防腐漆要選擇優質產品,以確保腐蝕介質不接觸設備部件;
(4)焊接機械設備時,防治集中應力出現,盡量采取連續焊接避免斷續焊接;
(5)避免設備各部件有積水的凹處出現,若有盡量設計排水孔;
(6)為避免縫隙腐蝕,應采用雙面連續填角焊接對接口。
2.3 強度設計
化工機械設備若長時間處于濃度較高的電解質溶液熱中,極易發生腐蝕,從而降低機械部件的性能與強度,尤其是零部件的強度容易降低甚至損壞。因此,在設計化工設備部件時,設計出的正常使用的部件強度還要將腐蝕因素考慮進去。
化工機械設備的防腐措施有好多種,但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為以下幾種:
(1)環境預處理。該方法旨在改變環境,不影響設備和工藝的使用。該方法有兩種去除腐蝕介質的方式,一是將環境中的水汽、二氧化硫等腐蝕介質除去,二是通過向環境中添加防腐劑、鈍化劑以及中和劑等;
(2)表面涂層。通常包括①在部件表面涂防腐漆,如酚醛樹脂或者環氧樹脂;②涂金屬覆蓋層,包括兩種方式,其一,涂防腐性能較好的金屬,但對加工工藝要求苛刻,其二就是覆蓋電位低的金屬材料以犧牲陽極達到防腐效果;③有機襯里,如PVC、環氧樹脂;④無機襯里,如陶瓷、玻璃、砂漿等。
(3)電防腐蝕。該方法就是將外部防腐蝕電流接入設備局部腐蝕電池,借此消除局部腐蝕電流,從而使該部位金屬電位降至最穩定狀態。
由上所述,要想將化工機械設備的腐蝕降至最低點,需雙管齊下,其一,設計設備及部件需掌握其要點,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外,其二,熟悉掌握抗腐蝕措施,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確保化工設備達到最佳防腐狀態,從而延長其應用年限,這對化工企業而言十分重要。
[1]景艷.芻議化工機械設備的防腐設計與應對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2,36:91-92.
[2]劉春榮.淺談化工機械設備的防腐設計及措施[J].裝備制造技術,2011,10:217,225.
[3]鮑恩國.對化工機械設備防腐設計的探討及預防措施[J].工業技術,2012,20:321.
[4]邵珠群.化工機械防腐改進路徑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 2011,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