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受人關注的一句話,也成為理解和預測2017年房地產基本走勢的最關鍵之語。可見,2017年房地產市場的政策目標只有一個字——穩。
如何實現“穩”?其實,從去年12月份以來決策層6次針對房地產的明確態度及12月的主要市場數據已經給出答案,就是“降溫”和“長效機制”。
從監管層表態看,去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12月14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并提出建立長效機制;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強調,要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產泡沫;12月26—30日的5天時間里監管層又連續3次表態,給熱度空前的房價降溫,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市場表現看,2016年四季度以來,全國部分熱點城市密集出臺樓市調控新政,從限購、限貸、土拍供應、市場監管等層面全面收緊樓市政策,調控的效應逐步發酵。以12月為例,全國主要城市量價齊跌,部分城市新房價格跌回半年前:深圳12月新房成交創全年最低,與去年11月相比,12月成交套數和成交面積環比下跌26.0%和24.5%,一手房成交量創下2016年全年最低;北京去年第四季度合計成交商品房住宅只有11565套,環比三季度下調幅度達到了42%;去年12月,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價已回調到3.82萬元/平方米的水平;上海去年12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僅64.9萬平方米,環比增加7.6%,同比下滑65.6%,這一數值也是5年來同期最低。
“降溫”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接下來的“長效機制”才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所謂“長效機制”就是要根除掣肘我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痼疾,而這一痼疾歸根結底就出在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上。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GDP與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尤其是土地出讓情況密切相關,以至于各實體經濟都將房地產作為最后一道資本保值的門檻,房地產泡沫在無形中被吹大。或許,地方政府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而是受制于經濟結構欠妥當,故而把房地產市場作為國民經濟的調節杠桿,對房地產的政策也時而嚴厲,時而曖昧。因此,構建“長效機制”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位房地產市場在國民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并且下定決心從優化經濟結構出發,進一步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徹底改善房地產市場所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
由此可見,“穩”,既是201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核心命題,更是關乎改革決心的一道嚴肅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