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
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這是高層對房地產市場提出了明確指示,也是未來房地產制度建設的重要方向。值得研究的是,這個長效機制應該長成什么樣?
建立長效機制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市場穩定健康,也就是要抑制房價暴漲暴跌。近10年來,房價飛速上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奇觀,甚至在經濟下行的近兩年,房價的超預期、超GDP增速的上漲引發了諸多經濟甚至社會問題。緊縮調控隨之加碼,限購、限貸、限價等行政手段再度強化。中金標準數據監測發現,2016年11月,116個大中城市中,住宅平均售價環比上漲的城市降至81個,環比平均漲幅由上月的3.17%降至1.69%。住宅平均售價同比上漲的城市數量為112個,平均漲幅仍為19.11%。從中金標準數據的監測結果來看,在樓市調控新政的影響下,部分城市的住房銷量明顯下降,部分城市的房價漲幅也有所收窄。
但預期又在改變。在外圍“黑天鵝”事件頻發,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房價泡沫會否破裂又成了社會擔憂的一個話題。暴漲引人憂,暴跌更讓人恐慌。2008年金融危機就是由于房價下跌引起的,金融機構大量發行的房地產次貸產品爆倉,部分大型機構失血,進而造成全球流動性危機。中國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與金融體系包括影子銀行的密切聯系,給房地產市場提出了必須保持穩定的內在要求。這就是長效機制必須出臺的基本原因。
從官方的一些表態來看,房地產長效機制的主要導向是構建以居住為屬性的房屋制度設計。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炒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已非常清晰。圍繞這個導向,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應該提上日程,其中最關鍵的是住房供給體系改革和稅收體制的優化。
住房供給方面應發力培育和發展租賃市場。一方面,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廉租房是政府公共品服務的應有之義。對比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公屋制度,中國的廉租房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覆蓋人群的動態監測、廉租房選址與房屋設計等方面都有待優化。另一方面,確立保護租戶為導向的法律法規體系。比如,德國出臺了《租房法》《經濟犯罪法》之類的法律來保護租客利益、遏制房東亂漲價。據報道,德國法律規定房租漲幅不能超過合理租金的20%,否則房東就構成違法行為,房客可以向法庭起訴;如果超過50%,就構成犯罪,房東甚至要被判刑。合理租金的界定標準非常嚴格,由當地房屋管理部門與房客協會、中介組織溝通協商,定期給出不同類型、不同地理位置房屋的合理租價水平。這是法庭判定房租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
大力優化稅收體系。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稅收主要集中在開發、交易環節而非持有環節。開發環節的稅收特別是土地獲得的成本較高,使得開發商必須通過房價上漲來覆蓋成本或賺取暴利,形成了面粉貴—面包漲價—面粉再漲價的循環。而據媒體報道,德國嚴格限制開發商暴利行為,嚴格規范開發商的定價行為,如果開發商定價超過合理房價的20%,購房人就可以向法庭起訴;超過50%會被定性為“獲取暴利”,開發商將面臨刑罰。在交易環節,為限制炒房而提高稅率忽視了對住房投資回報率、住房持有時間的綜合考量,炒房人很容易將交易環節的稅負成本轉移給購房人。在德國,出售住房時如持有時間未超過十年將征收資本利得稅,且通過綜合措施將住房出租的投資回報率穩定在4%左右。
持有環節的稅收能否起到房價穩定器的作用?這從上海、重慶的試點來看,并不盡然。上海房價依然大漲,重慶房價的平穩,原因更多地在于住房供給而非稅收。重慶的廉租房、公租房更為發達,且住房供給更為充裕。所以,持有環節的稅收如何設計還有待具體考察,但原則應該是對房地產稅收的綜合性優化,而非簡單地增加一項稅收。
中國房地產市場有自己的特殊性,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資制度和稅制在歷史軌跡和現實改革中形成了自身特色,因而房地產發展模式、調控政策要從這種特殊性出發,而非簡單地照搬國外模式。建立長效機制肯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肯定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放在“十三五”來看,我們期待這個長效機制基本成型。
作者系北京中金標準數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