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推動創業潮,支撐實體店崛起
近兩年來,一系列關于支持“雙創”的政策陸續出臺,大大激發了民間的創業熱潮。據統計,2016年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的企業達到11600戶,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創業潮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了經營實體店起步,2017年創業浪潮會繼續,因為本就是大勢所趨。
很多零售高管及經理人在這輪創業浪潮下選擇開店創業,甚至剛畢業走上社會的年輕人都能眾籌投資開咖啡館。商業地產創業潮正默默改變競爭及游戲規則,顛覆中更見商機。
二、實體店崛起,標簽變化
工匠精神、場景化、快時尚、情懷、細節、服務,成為實體店崛起標簽。
移動互聯的時代,消費者的消費喜好及追求,都實打實的體現在點擊率上。2016年實體店最熱門的轉型方向就是日本式的工匠精神,或趣味或情懷式的場景體驗,滿足大眾需求的快時尚,以及細節及服務。
這些元素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實體店開發體系中去,如今已成逆襲標簽。實體店的體驗優勢被極大地發掘出來。
三、線上線下洗牌已接近尾聲
強調全球視野的大背景下,能學的標桿太多,已逆襲的也太多。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但幾年的調整后,網點布局合理,價格透明,服務到位并重新穩定崛起,消費者對電商的需求自然不強。
中國經歷了6年的實體店洗牌正接近尾聲,關店的高潮期已過。連中國百貨都已逆襲崛起,紅遍中國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就是轉折點。
四、商業地產商的競爭加劇
中國商業地產,30多家外資商業地產發展商及40多家內資商業地產發展商已有成熟運作的商管團隊,這十年更是群雄并起的時代。
據考察,2016年全年商場的供應近3500萬平方米,如今,越來越多的發展商在選擇商家時,愿意用商家的人流帶動效應及影響力換租金,以獲得長遠的商場成長空間及整體估值。
五、線下商鋪的展示價值愈加被本土商家看重
實體店展示體驗的價值越來越被看重,已成為品牌突破發展瓶頸的有利武器。有商家直接開出體驗店,只為培養下一代品牌消費及情感溝通,甚至有商家直接租下店面打造體驗式的線下試衣體驗店。
六、國務院發力內需新戰略
李克強總理強調很多次,2016年就是調結構、去庫存、擴內需的一年。推進保障體系,外需轉內需、投資轉消費成為發展核心,立志要構建起增加創新驅動和消費拉動力的增長新模式。
七、好品牌正集團化崛起
如今在中國,內資餐飲集團化已成實體店崛起新勢力。比如,小南國旗下有6家附屬品牌,外婆家旗下有11家附屬品牌,各具特色的餐飲“副牌”已打開市場,逐步贏得未來。
八、實體店發展的最好時期來臨
萬達一年就開業了26家綜合體,而2016年暴增至55家,更是深入三四線城市。譬如上海,2015年開業近30個商場,而2016年預計開業的量達到了88家。這是商業地產全面爆發增長的時代。
政府愛扎堆運作商圈,如今商場越來越多,商家的選擇余地就多,當然租金成本更有運作空間。
九、外賣模式讓實體店大大增收
移動互聯外賣模式正幫商家史無前例地增收,原本的店鋪輻射范圍大大擴大,業務量大增,甚至單店幾倍增長。無論是路邊小店,還是商場大牌,都站在同一起跑線,點擊量就是口碑值。
如今甚至有的商家70%的利潤來自移動外賣訂單,譬如黃太吉。如今騎電車的外賣哥都滿布各大城市,做的好的能有上萬元月收入,可想而知,商家的利潤增長。
十、“90后”“00后”消費大時代開啟
舒適的家庭環境讓中國年輕一代金錢概念偏弱,偏好超前消費,新興事物接受能力強,更加適應移動互聯消費模式。
衣:追求品牌個性,高度互聯網化;食:注重特色和體驗,偏向快時尚消費,行:外觀與質量并重,具有品牌意識;游:向往自由,消費能力有限但熱愛旅游;娛:超強娛樂能力,樂于接受新型娛樂方式。
如今的“90后”“00后”消費的喜好及習慣已大大不同,正是當下實體店逆襲崛起的最好時機。
十一、新中產時代,文化、創新、體驗和情懷與價格同樣重要
價格優勢一直是電商逆襲實體店的核心,但如今中產的家庭越來越多,互聯網鏈接全球,曾經刷黃金的中國大媽都開始組團出國游了,消費者早已潛移默化巨變。
這兩年商業地產最熱門的是太古里、新光天地、誠品及大悅城系列,玩的就是人文、創新、體驗及情懷,這才是當下消費者真正需要的。
十二、專營實體店也能當首富
今年ZARA的老板,阿曼西奧·奧特加一度登頂全球首富。Inditex旗下一眾品牌靠著ZARA就能吸金。2016年的年度熱詞之一,萬達董事長“1個億的小目標”,也在告訴全球投資者,商業地產零售依然能賺大錢,不能賺錢的也不是時代的問題,那就要從自身找原因了。
十三、批量關店背后是本土新品牌的強勢崛起
眾所周知,某幾個老品牌在2016年關了近10000家店。但要知道,在關店的背后,則是更多新興品牌的強勢崛起。
如零售方面,本土快時尚熱風、UR、MJstyle在大舉逆襲。本土的設計師品牌及新興潮牌,同樣吸引眼球,在不斷擠占更多市場份額。
在文創產業方面,之前臺灣的誠品品牌家喻戶曉,而就在這一兩年,方所、西西弗、貓的天空之城、初見書房、新華書店、單向街、字里行間等本土體驗式書店都在深跨界情懷式大逆襲。
十四、全球人氣網商都在轉型開實體店
亞馬遜去年在西雅圖開出了首家實體店,位于購物中心University Village,占地約511方,擺放5000-6000本圖書,這是20年來的首次,也是未來人氣電商的大勢所趨。
如今,歐美幾大靠電商崛起的人氣電商都在轉型開實體店。美國的Nasty Gal、ModCloth、Warby Parker和Bonobos都在線上積累完口碑及原始積累后在線下鋪開實體體驗店發展大戰略。英倫諸多高街品牌電商同樣如此。
十五、同款同價的全新O2O商業模式興起
實體經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敗給了自己。傳統的一眾品牌,線上銷售越好,線下關店越狠。價格優勢就是關鍵因素,所以,只要做不到線上線下同價,實體商家就會被自己打敗。
如今,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比如優衣庫,如果說2015年優衣庫在天貓的火爆促使一打快時尚進駐天貓,那么2016年優衣庫的線上線下同價的O2O模式,將在2017年被更多實體店商家采納,促使實體零售商業模式轉型。
本文由贏商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