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
“紅色的品德”
朱德戎馬一生中,曾用過好幾個別名。朱德的母親生下他時,給他取得乳名叫“狗兒”。小的時候,朱家也按川北習俗,稱呼他為“狗娃子”。朱德4歲時,父親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給它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給他改名為“朱玉階”。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云南陸軍講武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因此只收云南省人。朱玉階求學心切,于是假稱是云南臨安府蒙自縣人,并改名為“朱德”。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談到朱德時寫道:“這個名字很貼切,因為這個名字在文字上的奇異巧合,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
“君子懷德”
彭德懷,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華。彭得華曾給自己起了個號叫“石穿”,1922年改名“彭德懷”,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一天,他對妻子說:“你知道我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懷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我不想升官發財,置田買地,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我改名為彭德懷。”
“子承父業”
劉伯承出生于四川省開縣趙家場。一出生,他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就在7天內先后離開了人世,因此家里給他取乳名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喪戴孝。劉伯承的父親劉文炳是個失意秀才,他看到兒子著實惹人喜愛,不禁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章句:“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就給劉伯承起名劉明昭。劉氏家族的譜序是“國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輩的起名要求。
而“伯承”這個名字,是他父親后來給他起的。伯,即長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業之意。
“云中之長”
賀龍11歲時,因家境貧窮,父母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興家業。18歲時,賀龍參加中華革命黨后,又取名云卿。按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本名為“賀文常”,他的父輩們認為“文常”“云卿”這兩個名字,表達不了它所寄托的期望。他叔父賀士奎說:“云卿、文常(長),取其中云長二字演義下去,云中之長者,當然是龍。龍能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從此他就改名為賀龍。
“士不可不弘毅”
陳毅5歲開蒙入學,父親陳昌禮給他取的學名叫世俊,號仲弘。陳毅在成都德勝鄉讀高小時十分敬佩北宋文學家蘇洵,蘇洵字明允,為此陳毅曾將“明允”倒過來,一度取名“陳允明”。陳毅18歲赴法勤工儉學。一天,他讀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這句話,感觸很深,于是改名陳毅。他考取留法勤工儉學的紅榜上即署名“陳毅”。
“桓桓于征”
羅榮桓出生后,父親羅國理按照族譜的行輩,給它取名慎鎮,字雅懷,號宗人。按當時習慣,發蒙之后,稱號不稱名、字,大家都稱他“羅宗人”。1914年,羅榮桓家斜對面辦了一所小學。羅國理領著兒子去見校長羅炳文。羅炳文嫌羅宗人的名字不好聽,羅國理便請這位兼教國文的校長另給他起個名字。羅炳文略作沉吟,順手取一張紙,寫了“榮桓”二字,并解釋說:“《詩》云:‘桓桓于征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紀雖小,但長得十分魁梧,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將來講習武事,建功軍旅也未可知。”
“象謙”
徐向前的父親是村上學問最大的秀才。他認為作為讀書人,名字很重要,應該叫起來好聽、順口、文雅,有深刻的含義。他給這第六個出生的孩子起了學名、字和號。正名大號徐象謙(“謙”為《易經》中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大革命失敗后,徐向前下定決心,立志要做一個繼續前進的人,于是便將“象謙”改為“向前”。
“百福駢臻得雙全”
聶榮臻之父聶仕先讀過幾年私塾,兒子出生時,他把家里的那本《三字經》拿出來,尋找起兒子的“名字”來。夫妻倆把書都翻完了,也沒有找出個理想的名字。
第二天,聶仕先來到岳父家里。他取出一本《隨身寶》坐在椅子上翻閱起來,翻到最后一頁,聶仕先指著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意思向岳父講明,岳父點頭表示贊同。聶仕先回到家里對妻子說:“‘百福駢臻得雙全,這句話吉利。按家譜排列我兒是‘榮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駢,你看要得不?”妻子唐氏高興地點頭同意,想了一下,接著說:“我看娃兒的小名也照這書上取吧,就叫他‘雙全。”聶帥用“榮臻”這個名字用了一生,沒有改過。
“民之利劍”
葉劍英,生于廣東梅縣雁洋保一個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葉鉆祥生有8個子女,葉劍英排行第二。父親很喜歡這個兒子,按照葉氏族譜,給他取了個名字叫葉宜偉。1917年夏,葉劍英等幾個同學冒著盛夏酷暑,長途跋涉乘火車來到中國西南邊陲名城昆明,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的承華圃的云南講武堂。
葉劍英進入云南講武堂后,給梅縣家鄉的弟弟宜導的信中寫下了自己的抱負。他躊躇滿志,決心在學校習文練武,作革命的“前驅”。為了表示投筆從戎的決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偉”改為“劍英”,立志做“民之利劍”,為國為民,英勇奮戰。
摘自《解放日報》